第(3/3)页 杨文知道自己留在琉球的时间不多了,一个控制不了当地的都督,朝廷不会接受的。 中山王国的事情,他相信内部不少人知情,可自己竟然丝毫的风声都没有收到,那就是自己的责任了,对于基地的掌控,自己失去了人心。 “中山王国事已至此,老夫只有一个要求,必须结束内乱,不能影响大明的影响力,否则对大明造成了损失,恐怕就不是老夫去留的问题了。” 召集了众人后,杨文当众说道。 众人连连称是。 有些人希望的是杨文离开,为的是利益,做的太过分,伤害了国内的利益,岂不是属于自己误了自己。 他们也的确没有做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 中山王国没有等来大明军队的平叛。 尚忠见不能拿下越来城,选择冒险绕过此城,直奔都城。 北边的伊祖城,南边的幸地城等地,尚忠都不在顾及,靠着当地华人的通风报信与支持,一路兵临城下,围困了中山王国都城。 中山王国的国王,在城头质问弟弟,为何要造反。 尚忠说自己是蛮人,不懂礼仪。 让中山王国国王不话可说。 见事已至此,国王选择了开城投降,免去了城中的兵灾。 进城的第一时间,尚忠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通知归仁城的大明军队,他将会成为新的国王,并且遵守大明的规矩,第二件事就是派去使者朝贡大明,向大明说明情况。 没多久。 出击倭国的海军返回了基地,因为幕府大军的确撤退了。 归仁城的文武官员,各写了两份奏疏送回国内。 还有中山王国的使团。 —— 永乐五年。 九月。 皇宫已经在准备着皇后的丧事,太医们使劲了所有的本事,也只能到这一步了,没有人觉得还能救回皇后,皇帝托付一切国事于太子。 朱高炽非常的伤心。 大明朝。 爱他如爱自己性命的,非母后莫属。 只是朱高炽习惯了忙碌。 他是个停不下来的人。 上辈子就是如此。 一生中从来没有停留过一刻,永远让自己保持在奋斗中。 所以他的一生,仿佛并没有遇到过“槛”。 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 “撒马尔罕好不容易平定了,结果父皇离开不到三个月就有了叛乱,几个月来总是不断,仿佛闹不完的事情,也不知打他们在闹什么。” “我才下了旨,这两年里,要恢复民生,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主,结果琉球中山王国来了场政变,更让我震惊的是,归仁城的明军在干什么?” 朱高炽生气的说道。 中山王国新国王的使臣,朱高炽没有接见。 莫名其妙就换了国王。 还有当地总督和总兵的奏疏,说法也一致,一说是当地人心支持的新国王,一说是递交辞呈,说自己力不从心,希望朝廷另派贤能。 兵部的金忠,齐泰,还有内阁的诸人都回答不上来。 距离太远,他们还没来得及搞清楚详情。 谁也不敢用自己收集到的丁点情报来做出判断,这样太不负责任了,所以哪怕朱高炽也很生气,最后仍然没有做出决定。 不过大明的使臣已经出发,第一要务是保住中山王国的原国王。 至于日后的决定,有朝廷大臣们商议后,是认可现在的新国王,还是惩罚现在的新国王,那么老国王的生死就是最大的问题。 同样。 琉球地区。 参将吴高亲自抵达首里城,要求交出原国王。 王宫内。 郑氏家族兄弟,与翁盛光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不过诸多的海外华人支持郑氏家族,不愿意违背大明军方的意愿,要求保住原国王的性命。 坐在台上的尚忠,看着争吵的大臣们陷入了沉思。 郑家大兄不理睬翁盛光,而是走上前几步,深呼吸一口气,大声的说道:“上朝的意愿无法违背,大王虽然居于王座,可最终也需要上朝的同意,事情到了这一步,大王已经做完了该做的事情,下一步等候上朝的决定即可。” 把命运交给别人的手中,尚忠平静的看着郑家大兄。 翁盛光没有说话。 他们该到手的利益已经得到,其实并不在乎上面的王位坐着的是谁,哪怕他和郑家的争执,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而已。 尚忠如果是个聪明人,就应当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 尚忠的确的是个聪明人。 郑家的说法,并没有让他生气,他知道,郑家才是为自己考虑,如果与大明军方翻脸,以归仁城明军的实力,自己很难抵抗。 就算扛住了对方,可其背后还有完整的大明。 只是尚忠有些失落。 他知道父王的遗志,统一整个琉球,建立强大的王国,父王终生都在为此努力,并且已经万事俱备,直到明军的到来,打破了父王的野望。 而兄长对于大明没有丝毫的违背,更甚至安于现状。 为什么比山北王国面积小一半的中山王国,能常年压着山北王国,靠的就是一口气,等这股气泄掉了,而中山王国上有山北王国压制,下有南山王国牵制,必定疲于应付,潜力不足,未来无法与之抗衡。 难道中山王国永无出头之日吗。 最后。 尚忠没有乱来。 哪怕他并不想交出兄长,可还是按照明军参将的要求,把原国王交给了大明的军方,带回了归仁城。 大明使者抵达琉球的时候,得知原国王在归仁城,内心松了口气。 看来地方上的文武还是保持了大局观的。 斗而不破,问题就不大。 使者还有没有公开的差事,根据内阁的要求,查访清楚当地的政斗形势,如果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归仁城迎来的不光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会是大换血。 杨文要遭受牵连,其余文武官员同样没有好果子吃。 大明国内蒸蒸日上,强大的国力下,海外各地并没有脱离控制中,保持着朝廷控制的态势。(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