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朱高炽选择不苦一苦百姓-《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但愿如此。”

    朱棣叹道。

    “你皇爷爷身体最近也不好,不要让他分心伤神,有什么事,也等他老人家身体好转之后再提出。”朱棣劝慰的说道。

    朱高炽点点头。

    他从来不为军队的事情烦恼,军队的事情有朱棣在,就是他最大的凭仗。

    也理解朱棣对朱元璋的感情。

    朱元璋不光是朱棣的父亲,还是他人生道路的崇拜者,不只是父子之情那么简单。

    “父王应该让纪纲多派些人手盯着藩王府,至于军队的事情,儿臣已经颁布了爵位,提拔了大量的将领,还有的人如果不满足,儿臣也给不了他们要的。”

    移民的是百姓。

    朱高炽要保障的是百姓在新土地上的利益,而不是让大明的百姓们,去新的土地上,又成为勋贵们的佃户。

    想让自己获得好名声很简单。

    把最大的利益分给官员和将领们,让他们继续从老百姓身上获得好处,那么天下人都会拥戴自己,自己的圣贤之名必定传遍天下。

    这样的事,连张居正都不会做,选择了国家大义,自己身为皇室,难道连臣子都不如么。

    一个贵族和大臣。

    养妻妾儿女,养家仆婢女,官越大排场越大,多少的俸禄都是满足不了的。

    就像红楼的贾府。

    多么清白的人,有了那么大的家业,也得想方设法的去捞钱。

    从哪里捞钱?自然是老百姓的身上。

    社会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利益阶层的利益不断缩小的历史。

    从封地贵族到世家阀门,从世家阀门到权贵地主,从权贵地主到资本社会。

    掌控领地的一切,变化到奴仆成群,然后发展到依附关系,再进步为雇佣关系。

    女佣制度,已经是朱高炽为利益阶层打开的一条口子。

    工业化社会,以人为本的大明,提供不了满足权贵地主阶级需要的被奴役人数的胃口。

    哪怕是国公。

    未来也只能是大家庭模式的存在,而不是红楼贾府那般的生活方式。

    朱高炽的目标从来没有变化过。

    工业大明。

    而不是大明帝国。

    什么叫工业?

    开办几家工厂就叫工业了?

    工业是一种社会模式。

    西方文明经过工业化的发展,各项文明取得了大发展,大明难道还不如西方?朱高炽是不信的。

    大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

    规定不允许有奴仆的存在,可谓是宋亡以后,文明的大恢复。

    又碍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条大明律法留下了口子。

    规定了部分勋贵们可以保留一定的奴仆。

    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破产,大量的贫民诞生,导致许多人以拜干娘义父的名义,实际上做着大户人家的奴婢。

    现在工业化都开始缺人,朱高炽怎么会允许这种群体的存在,开历史的倒车河。

    前元遗留下来的陋习罢了。

    犹如殉葬制度的东西。

    中华文明早就取缔了殉葬制度,随着元朝的建立又复兴了起来,像这样的陋习,还有不少存续下来,都是朱高炽要解决的。

    看见儿子态度坚决,朱棣没有再劝。

    离开了文华殿。

    武英殿里等候着葛诚。

    “太子殿下。”

    “你的提议我没有说,我看老大的样子,绝对不会接受的。”朱棣直接开口说道。

    “的确是皇太孙殿下的性子。”

    葛诚忍不住笑了起来。

    愿意去新地区的勋贵不多,哪怕是授予土地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

    人口就是主要原因。

    所以葛诚提议,可以组织百姓移民,成为勋贵们领地内的百姓,也就是佃户的存在,相信这项计划通过后,会得到勋贵们的支持。

    给个上万亩的土地,手里有数百上千的百姓,还怕没有勋贵愿意吗。

    “知道会如此,你还提出来。”

    朱棣露出不满。

    “向上位提供解决方法,是臣的责任,至于上位用不用,就不是臣所能决定的。”葛诚没有因为朱棣的不满而担忧。

    果然。

    听到葛诚的相告,朱棣也无话可说。

    “皇太孙殿下鼓励移民百姓,是一件耗费力气和物资,又效率低下的事情,不过皇太孙殿下心中装着百姓,装着大义,实在是百姓之福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