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一种是龟缩防线,主动放弃在东察合台都司的治理,集中力量治理亦力把里东部地区,只在东察合台留下部分的境界点。 第二种就是主动打出去。 可如果打出去,需要的成本就更高了。 这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区别。 游牧文明穷困,物资潦倒,打仗有利可图,反正穷的只有人命一条,输了也就输了。 以战养战。 当打下偌大的地盘起,没有地方抢了,就是衰败的时候。 而农耕文明则不会。 经过治理,会越来越富庶和文明。 南方从蛮荒之地变成富庶之地,就是农耕文明的百姓们靠着自己的双手,通过勤劳所创造出来的辉煌财富。 中亚和西亚。 经过了第一波的劫掠和屠戮,恢复了一段时期,好不容易有了点生机,被后世西方人的学者,称之为另一种文艺复兴,结果又被帖木儿劫掠和屠戮了一波。 所以帖木儿的目光又回到了中原。 他病死在了路上。 他的继承者不敢和大明作战,选择了继续臣服,果不其然,当以战养战的方式停下来后,帖木儿帝国也就开始了走下坡路。 帖木儿一死,他的帝国就内乱起来,从内乱到分崩离析,再也没有和平过。 而中亚和西亚,因为没有像东亚的大明,至少有近两百多年的恢复期,从而保留了文明的火种,他们可没有这个幸运,所以彻底的衰败下去。 到底要不要打出去,如果打出去又该如何打。 中亚和西亚经过帖木儿的屠戮,还有没有财富和生产资料,可以给远道而来的大明补血,朱高炽最怕的就是面对一片狼藉,反而需要大明的物资。 打仗要为大明的百姓服务,为他们带去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好大喜功,朱高炽还在犹豫中。 太多的方向,选择多了,也让人烦恼。 “既然帖木儿是个威胁,那我们大明就消灭它,保证文明在天下的延续。”金忠坚定的说道。 他不认为天下还有势力是大明军队的对手。 金忠的提议,获得了多数官员的认可。 也有人反对。 担心土地贫瘠,打下来后无利可图,只会损耗国家的资源,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不如优先发展中亚半岛,集中力量稳定倭国和高丽。 “帖木儿帝国与我们太远了,至少需要出动三十万大军,才能彻底荡平他们,可万一这个时候,高丽和倭国发起了战事,而我们又无力压下去。” 黄淮最知道朱高炽的图谋。 借助高丽和倭国的内部矛盾,以最小的代价,保持他们的现状,持续为大明的发展出力,因此出言反对。 “当下出兵帖木儿,虽然必定能打败对方,可到底需要多少年才能稳定,又需要驻守多少士兵,花费多少的开销,能不能得到利益都还是未知,而高丽、倭国、乃至中亚半岛各国的利益,是可以看见的。” “既然如此,臣认为应该优先保障这些地区的稳定,尽快的纳入中国,然后才是对付帖木儿帝国的好时机。” “就怕人无伤虎之意,而虎有吃人之心。” 金忠从军事的角度说道:“东察合台都司地区,我们留下的军民有数万之多,此地新收复,难道就弃之不理?再且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不如先打出去。” “从京城到帖木儿当下所在的地区,长达数万里之遥远。” “他的都城虽然不远,只有不到两万里的路程,可是战事一开,必然需要彻底消灭对方,难道追击数万里之远吗?” “补给从何而来,耗费的民力需要多少,其中的遇到的危机又有多少。” 朱高炽见大臣们各有各的说法,最后拍板说道:“以战求和平吧。” 众人皆看向朱高炽。 身处东亚怪物房,朱高炽需要谋算全局,而不是一时的得失。 “如果帖木儿乖顺,则不理他,但他要是不服,那就打一打,把帖木儿打痛,打怕,让他不敢不臣服大明,把他赶出中亚以东地区。” 打仗是为了利益。 农耕文明需要的是能生产的土地,朱高炽眼馋的盯着地图上的一角。 至于中亚地区。 吉尔吉斯,塔吉克自古是中国的土地,两个地区从西汉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一直到唐朝以后结束。 这两个地区,当下属于大明的东察合台都司。 中亚地区的平原在西部,而东部吉尔吉斯,塔吉克地处高原,境内的山脉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三,百分之九十的领土在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最高的高达七千多米。 这些地区就算有矿,也属于开采成本非常高的。 当今的时代乃极度贫瘠的地区,以前大唐与波斯的战争,从地理角度上属于非常吃亏的。 并且在这两地修建铁道,朱高炽觉得还不如在云南南部修建铁道。 不论从难度考虑,还是利益上考虑。 他决定海外和南下。 最后在中亚西亚。 而且历史如果没有变化,帖木儿也活不了多久,先让中亚和西亚乱一乱,才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也不得不防。 万一有了新变化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