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从洪武三十年就有了苗头。” 朱元璋恶狠狠的说道:“以为朕老了,就敢违逆朕。” 洪武三十年的事情,自然说的是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中考的全部是南方士子。 朱元璋让人查,没有查出证据,然后要求高龄老人刘三吾改名单,取几位北方人。 六三吾不改。 然后朱元璋命几位新进官场的官员去复查试卷,并作出了暗示。 其中洪武二十七年的状元张信,坚持不改,其余想要顺从圣人的官员,见状元如此态度,因此不敢改。 复试的结果就是维持原判。 然后朱元璋杀了张信,流放了刘三吾等官员,然后亲自下场,全部点了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榜。 根据刘三吾坚持不改的说法,北方因为前元治下,所以文教落后,因此文章不佳。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 如今朱元璋旧事重提,可见他内心的愤怒有多深。 朱高炽没有说话。 有史以来。 从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到秦朝,秦汉到隋唐,隋唐到宋朝,乃至后世,是一部上层权力不断下放的历史。 所以朱高炽并不想通过杀戮来达成治国方针,而是用互相妥协的手段。 藩王和勋贵的世袭削弱。 文官和乡绅的权力削弱。 通过发展生产力进入工业社会,提升军民的组织性,增加军民的权力。 那么皇权当然也得要让步。 自己都不带头,怎么能指望别人遵守规则呢。 但是前提是建立在有效的秩序与规则上,形成良性的循环模式,如今有些人想要掀桌子。 朱高炽忍不住要反思,是不是自己太过“柔弱”了些。 解缙内心“咯噔”一下。 不光是解缙,其余的内阁大臣都是饱学之士,无论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量,还是对国家朝政的了解,都不是一般的人可比。 通过圣人的愤怒,还有皇太孙的态度,他们感觉到了一场危机。 当年的圣人好像又要回来了。 不能办成牵连大案。 解缙主动开口说道:“国家富强,百姓安宁,国泰民安,一些硕鼠罢了。” 胡广配合道:“可以下旨五城兵马司,锦衣卫联合督办此案,务必揪出元凶。” 文官竟然主动提出锦衣卫。 朱高炽忍不住想笑。 还是朱元璋的‘凶名’厉害,官员们比自己还要着急。 众人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冷笑道:“咱按照你们的想法,只给三个月,三个月的时间到了,咱就亲自来办。” “臣等领旨。” 朱高炽也松了口气。 他也不愿意办成特大案件,更相信只是极少数的人。 南北铁道的通车,消息的传播很快,人员的流动也开始了高效,不至于从北到南往往需要几个月,乃至半年的时间。 根据皇太孙的调令,北平的朱高燧南下。 “大哥。” 朱高燧长大了,更加的深沉。 就差脸上写着特务两个字,在这个行业,朱高燧干的很开心,仿佛找到自己人生的志向。 “见过母妃了?” “见过了。” 二弟和三弟都已成婚。 “大哥把弟弟从北平急招来,肯定有什么大案吧。”朱高燧急迫的问道。 北平太稳了,没有他的用武之地。 来到了比较陌生的南方,他已经急不可耐。 朱高炽笑着解释了一番。 “什么!” “有人敢打皇爷爷的主意?”朱高燧惊讶的合不拢嘴。 皇爷爷那是什么人物。 办了许多的事情,什么人敢对抗过?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