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中华重工的目的从来不是利润,而是过程,以及过程中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 “比起巨大的体量,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的盈利,实在是微不足道。” “因为这些盈利啊。” “都被用在了提高民生和改造大明的进度上。” “真正的用到实处。” 朱高炽自豪的说道。 看着孙子一脸的得意,朱元璋忍不住打击。 “咱又是建立御史,又是打造锦衣卫,也防不住地方的违法犯忌之事,你觉得中华重工这么大的体量,什么事情都能落到实处?” 朱元璋摇头道:“再好的制度,总是人来执行,可有好人也有坏人,总有让人愤怒的事情。” 高珍低下头。 圣人的话他不敢接。 朱高炽没有变化,他当然知道朱元璋说的是对的。 但是他仍然有信心。 “中华重工和中华重工体系的所有章程都是对外公开,没有可以隐藏的地方。” “包括用人制度,提拔制度,培养制度等也是对外公开,接受无数人的审视。” “而中华重工的调查部,不但权利巨大,又同样接受所有人的监督,一切事务公开。” 朱元璋忍不住笑了。 “咱还下旨跟天下百姓说,地方发生官官相护,老百姓自己可以把违法的官员扭送来京城呢。” 是啊。 朱元璋说到了点子上。 让老百姓来监督,朱元璋很早就想到了。 可有用吗。 并没有用。 还是那句话,所有的制度都要靠人来执行。 因此在老百姓监督上,后世的伟人更明白本质,所以他努力的让老百姓们懂得奋争精神。 当众说,发表说,立书说。 同样啊。 把各种道理恨不得揉碎了告诉百姓们,让他们懂得道理的本质,学会自己要奋争。 伟人之所以是伟人,因为他的眼光实在是超越了时代,看得非常的长远。 但是与西方相比。 国内的工人没有经历过,西方工人那三百年凄惨的奋斗史,所结出的精神,直接一步到位步入了先进时代。 在奋争一事上,缺少了底蕴。 换句话说。 社会缺少奋争精神的人太多,软弱者太多,硬气者太少。 把社会上的潜规则当做了懂人情世故,是会做人的表现,对于那些的抵抗潜规则的人反而充满了鄙视。 认为这些人读书读傻了,不通人情。 那些极善于拉拢关系,可以做到超过规矩的人当做了厉害的人,那些死守规矩的人当做了迂腐。 无论嘴上如何说,内心却是期望自己能这样的。 明朝万历时期就是如此。 张居正的改革,历史也记载了他的奏疏和言论,对于人情世故深恶痛绝。 指出万历时期的人们,以攀交关系为荣,以做实事为耻。 那些善于攀交关系的名士成为了人们巴结的对象,那些做事实的官员受到打压。 于是人们都不愿意去做实事,以追捧虚名为重。 所以朱元璋对于朱高炽的天真发出了嘲笑。 因为朱元璋知道朱高炽的想法很美好,可现实就是现实。 也因为朱元璋看清楚了现实,所以他从来没有在制度上指望能约束官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