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六章 北平空中的神迹-《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2/3)页

    朱元璋看了过去。

    忍不住的摇头,“这么锋利的宝刀,总要亮相的,下面的人也不会甘愿。”

    新军如此强大。

    哪个新军将领不愿意去打仗,不希望趁着这么好的时机去建功立业。

    是啊。

    朱棣当了太子。

    下面的将领们很开心,可是他们的功劳怎么算呢。

    宝刀要吸血。

    不吸自己的血,就要吸外面的血。

    “北平的报纸上可以看出,北平求战之心甚切,不是谁可以挡住的。”

    “父皇如何看?”朱棣请示。

    “让他们满足,能保持下面人的战心是好事。”

    朱元璋同意了,“多少将领获得了些成就,不是满足于温柔乡中,就是野心高涨,而能一直维持本心的不多。”

    不过他又问道:“会不会耽误炽儿来京城?”

    虽然对金州大夫好感不少,但是毕竟年过七十,朱元璋不想耽搁太久了。

    如果有个万一,那么对于当下的局势会非常的不利。

    “炽儿说西域的事情,交给地方负责,并不会影响他的计划。”

    “好大的口气。”

    朱元璋感叹。

    当初他的确有过西征的计划,在太子还活着的时候,用了好些年的准备。

    洪武一朝。

    动兵的次数非常之多,可意外的是民间并没有感受到多大的负担。

    因为朱元璋的规划是一环套一环。

    在辽东准备动兵的计划,每次的战争都会提前准备几年,保障了物资的供应才会派出大军。

    西征也是如此。

    宋晟远征了哈密,压服了亦力把里,但是战事结束后,没有被朱元璋召回京城,而是留在陕西行都司,并且从内地迁移许多军户过去,恢复当地的生产。

    如此种种,就是为了未来的西征准备。

    正是因为严整详细的计划,提前保障了生产,才没有对民间造成负担。

    不过朱标死的突然,西征和东征的计划也就此搁浅,朱元璋最后几年的时光,用在稳固朱允炆的地位上。

    如今看到西征计划重现。

    而朱高炽的西征计划不但比朱元璋更庞大,甚至在前期竟然交给了当地。

    无论是大气还是底气上,远远超过了朱元璋当初的安排。

    朱元璋不得不感慨。

    朱棣见父皇心情不错,笑着问道:“听锦衣卫纪纲上报,应天府如今不太平。”

    “明年开春后,你们父子一并处理吧。”

    朱元璋淡淡道。

    朱棣明白了该怎么做。

    ……

    北平。

    第一届科学与技术大会落幕。

    许多的学者留在了北平,进行不断的学术交流。

    获得北平人才津贴的学者们,在技术报上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技术文章。

    许多小商人们寻找着机会。

    “这篇孔明灯载人的技术,请问您研究的如何了。”一名商人托人联系到一名学者。

    “你是?”

    学者打量眼前的陌生人。

    “忘了自我介绍。”

    “我叫吴宏,祖籍广东,是合记商行的东家。”商人笑道。

    学者笑了笑。

    合记商行当然名头大。

    不过商人的自我介绍,可以唬住没见过市面的人,但是唬不住他们知道内情的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