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徐增山-《大明公侯》
第(2/3)页
看着这本《金刚经》,归照磨心中一阵乱跳,这可是一件价值不菲好东西啊。当年知府大人也是用了上五百两银子,才从一个富商手上购得。如果这东西落到我手上,以如今的行情,起码能买上千两白银。
当然,钱算什么东西,只要有权有势,多少钱都能弄到手。
《金刚经》固然吸引人,可如果元节能够一举夺魁,引起徐增山的注意,甚至青眼有加,对他的前程却大有好处。
又抬头看了一眼正在假寐的徐增山,此人今年四十岁了吧,可看他模样却是满面皱纹,头发也显得花白,看起来糟老头一个。加上衣着朴素,放在人群中也毫不起眼。在他身上也看不出半点名震京城的大才子的影子。
其实,十多年过去了,京城中能记得徐增山名字的人也不多。
可归照磨心中却不敢有半点轻视,在徐增山来苏州的时候,他已经将此人的底细摸得一清二楚。
表面上看来,徐增山不过是徐府族学的先生,大将军徐达的一个远房侄子,可在以前,此人实际上是大将军的首席幕僚。
魏国公徐达能够终老床榻,并在死后追封为中山王,而没有像李善长、刘伯温、蓝玉、冯胜那群开国元勋们被皇帝来一个狡兔死,走狗烹,未必没有这个徐增山幕后运筹帷幄之功。
当年徐增山输给方孝儒后,绝意仕途,固然令人扼腕叹息,现在想起来,未必没有明哲保身的嫌疑。洪武十五年那一期的进士们,到如今死的死流的流,也没剩几个。徐增山又是徐达的侄子,若真进了官场,在当年那种酷烈的政治环境中未必能活下来。
现在回过头一想,这个徐增山还真是一个鬼机灵啊!
到如今,他虽然是徐府的族学先生,可官场的大人们都会给他几分面子。就算是袭了徐大将军爵位的魏国公徐辉祖见了徐增山,也得客气地叫一声大哥。
随着皇帝年事越来越高,开国功臣们也杀了个精光。这几年,皇帝的性子也温和下来,朝廷政治气氛趋于缓和。徐增山常年游走于官场之上,为徐辉祖出谋划策,能量极大。
这次来苏州,若能讨得他的欢心,将来我儿元节进入官场,又靠上徐家这棵大树,未必没有飞黄腾达的那一天。
据说徐增山嗜好古人书画,见到黄山谷亲手抄录的《金刚经》后也是赞不绝口。如果元节能够在这次诗会中得了头名,拿到这本册子,往徐增山手上一送……呵呵,陈艾那厮不过是得了解纶两句品评,就名满京城。我儿若是能……
一想到这里,归照磨面上露出了微笑。可一想到陈艾那张讨厌的脸,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牙关咬得咯吱响。
听到这轻微的异响,姚知府将头转向归照磨:“归大人,士子们开始做诗了吗?”
归照磨点点头:“方才花大人已经过去出题了,依徐先生的意思,以雪为题,士子们应该都已经做完了。”
这个时候,一直闭目假寐的徐增山睁开双眼,眼珠子里满是红丝,显出异常的疲惫,声音里还带着一丝浓重的痰音:“以雪为题,如今的读书人大多埋头研习今文八股,对于诗词,却不上心。寒冷窗十年,一举高中,待到做了官,自然将书本扔到脑后,再不肯多翻一页。嘿嘿,还真拿书本当敲门砖了。却不想,读书这种事情,一来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明白事理;二来,读书本就是一件有意思有趣的东西,诗词歌赋又怎么样,其中的乐趣又有谁能知道?可叹世人都以仕进为念,以读书为苦。却不想,读书也是一件很有滋味的事情。姚大人,老实说,我对你弄的这个什么诗会也没甚期待,也不指望能读到什么好句子。”
“徐先生说的在理。”知府笑着点了点头,说:“不过,为了弄这次诗会,我把这次府试的考生都请了过来,可说苏州年轻一代才俊皆汇于此,其中未必没有人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