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身份-《大明公侯》


    第(2/3)页

    “没地方住,前一段时间就在付家裁缝店做伙计,东门牌坊处的那家。”

    “好,家庭住址:吴江县城东门牌坊付家裁缝店。”胡知县登记完毕,放下笔温和地提醒陈艾:“佩萸,你以后不要随意乱住,我朝自有定规,入学者必须是良家子弟。你若居无定所,一旦被人诬陷为无业流民,会被取消科举资格的。”

    陈艾大觉头疼,正要再说什么,却被胡知县打断话头:“以后,付家裁缝的人就是你的保人,其实,科举也没常人想象中的那么难考。你在县学读上一两年,临考的时候再背上几篇时文,进士、举人不敢说,一个小小的秀才还是容易的。”

    陈艾现在只能苦笑了,胡知县一句话就变相地将自己软禁付家裁缝店,哪里也去不成。实际上,这也可以理解。明朝的户籍管理制度森严到后人无法想象的地步,普通老百姓出门三十里都需要开具路引。而科举考试涉及到国家统治的根本,对人才的选拔尤显得严格正规。

    一个读书人要想去参加科举考试,首先都有要接受类似于“政审”一样的身份验证,要有固定住所,要是身家清白的良民,祖上三代没有人从事娼、优、奴、帛、忤作等贱业,还得找人作保。

    如今的陈艾连个窝都没有,到处乱蹿,要想进考场,这一关首先就要被刷下去。

    因此,呆在付家裁缝店是他目前的唯一选择。

    只是,一想到那两个女人,陈艾就大觉头疼,可他却无力抗拒,没办法,等下只能硬着头皮回裁缝店去,继续做我的店铺伙计好了,大不要不要她们工钱,给个一日三餐即可。

    当然,对素娘、梅姐母女二人是否能为自己提供足够维生的口粮,陈艾也不抱任何信心。

    那却是后话了。

    登记完毕之后,胡知县同陈艾闲聊了几句,就取了几本书籍借给陈艾,叮嘱他先将这几本书背熟。

    “总的来说,童子试也没什么难过的,考的不过是士子的基本功,也就是死记硬背的功夫,只需将这几本书背得滚瓜烂熟,县试和府试两关,也很容易。”

    明朝的县学藏书倒也丰富,计有:《四书大全》、《易经》、《书经》、《春秋》、《礼记》、《性理大全》、《资治通鉴》、《学政全书》、《蓝田乡约》、《养蒙大全》、《为善阴骘》、《真西山读书记》、《乐书》、《礼书》各一部,《服弁图》一本,《大诰》三篇,《事物记原》四本。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