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这时,外面传来声音:“阿郎,李公让你回去一趟。” 外面的人明显是来找李青的。 (宋朝没有少爷的称呼,老爷也只能官宦人家用) 李青站起来,告知了赵宁自家住址,如果真要买田,可以派人过去处理后面的事。 毕竟这是一笔大买卖,不是说两个人在这里达成初步意向就能立刻去买的。 十万亩田不是小数目,既然李青说能买,这说明淮西那边有人专门做这种买卖,有特殊的手段来周转。 仅仅这一点,就充分体现出淮西田产兼并之恶劣。 李青走之后,剩下赵宁和钱槿姝。 两人饮了片刻茶,又闲聊了一会儿。 赵宁起身说道:“时候不早了,在下先告辞。” 钱槿姝跟着赵宁出了樊楼,外面还在下雪。 赵宁作揖道:“告辞。” “告辞。” 走了一小段,钱槿姝跟了过来:“赵官人。” “何事?” “赵官人家住何处?” “在内城汴河之畔。” “赵官人之恩情,不知如何偿还,等兄长回京,改日登门拜谢。” “不必客气,杭州粮食调运还需要拜托你们。” “赵官人,小女子有一事不明。” “何事?” “赵官人为何要去淮西买田,真的是因为朝廷在北线需要粮食吗?” “朝廷在北线的确继续粮食。” 钱槿姝说道:“朝廷正在推行新政,现在出手购买如此大量的田,恐有不妥。” 赵宁略有深意地看了钱槿姝一眼,他拉了拉斗篷,说道:“有何不妥?” “新政一定会推到淮西,若是如此,赵官人恐怕会血本无归。” “你认为新政一定会推到淮西?” 钱槿姝肯定地点了点头。 看来也是有一部分人察觉到了的。 不过旧势力的大多数人都不认为赵官家的新政真的敢出京畿路。 个人总是受到周围大环境的影响,当周围的人都说新政不会扩大,也不可能扩大的时候,个人的怀疑就会被集体思维习惯的力量击得粉碎。 赵宁又问道:“现在反对新政的声音很大,大多数人都认为当今官家会妥协,你为何认为新政会推到淮西?”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