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赵宗全心里是想着让赵祯变好,还是直接驾鹤西去那就说不定了。 不过想归想,表面功夫大家做的都还是不错的。 于是曹皇后便提出,要一位皇子前往大相国寺,为赵祯祈福,保佑他的身体早日康复。 那个位置赵宗全就没有去抢的意思,毕竟这年头献殷勤自然是当面的好。 所以理所应当的就由赵宗汉前往大相国寺了,不过赵宗汉年纪毕竟还小。 而且这次祈福需要在大相国寺斋戒三日,肯定的要人陪同的。 那除了一众伺候的太监和护卫之外,作为小皇子的说书,正好可以在宫外看顾赵宗汉。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任谁都不好反对。 于是在一番准备过后,齐衡就和赵宗汉一起前往了大相公寺。 本来这件事也没什么可让人在意的,只是他们在大相国寺的时候,汴京城突然有了些传言。 正好就让如约出来的杨文远听着了,当然一旁的靖海侯也听了个正着。 随后在吃酒时,杨文远没等靖海侯说话,就直接说道「看来齐国公这是有想法了,不知对此您怎么看。」 靖海侯听后笑道「这种市面上的以讹传讹,贤侄也相信。 齐国公府能做主的是那位平宁郡主,她什么时候做过这种冒头的事。」 杨文远则说道「也或许平宁郡主在宫中得了什么消息,所以提前下注。 就像当初的邕王一样,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话说到这里,靖海侯的脸色颇有些不好看,不过还是说道「贤侄说笑了,当初邕王和兖王可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以平宁郡主的眼界,还不至于会犯同样的错误吧。」 杨文远对此笑而不答,可靖海侯却多少有些坐不住了。 本来自己过来就是想帮赵宗全拉拢杨文远的,结果却突然听到这事。 虽然他也真不觉得齐国公府会真的靠拢向赵宗汉,但空穴来风未必无因,现在市井里都能传的沸沸扬扬,就让靖海侯心里多少有点没底。 毕竟齐国公府是不中用,但它终究和宫里还有勋贵们都有联系。 若真是他家真的表态,虽然不一定有什么直接影响,但只怕有些本来可以拉拢的人,就又会变得动摇了。 知道这个时候不再适合开口,于是靖海侯便没有再多说,而是和杨文远单纯喝酒聊天。 等酒足饭饱之后,靖海侯便径直去了赵宗全那,准备商量看要如何应对这事。 而也就在这个时候,汴京城里面消息灵通的,也都知道这事了,其中就包括平宁郡主和齐国公。 本来齐国公当时是在外面与人谈事的,可中途一众人就听到了这个小道消息。 顿时其他人看向齐国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还有人直接说道「国公爷,你这是不是得到了什么消息啊,怎么还瞒着我们呢。」 齐国公则是解释道「这等消息都是别人胡乱编造来的,我齐国公府一心效忠官家。 这立储大事自然是应该由官家决断,哪有我家说话的份。」 这番解释显然不足以让人相信的,不过齐国公暂时也顾不得这么多,现在他只想赶紧回家与自家娘子商议一番。 于是便直接和众人告辞,匆匆忙忙的上了马车,赶回家中。 等齐国公到时,平宁郡主正一脸阴沉的坐在正厅,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 见齐国公这时回来,便猜到他应该也是听到了,果然之后齐国公的话,也证实了平宁郡主的猜测。 这时齐国公便说道「要不就传个消息给元若,让他赶紧回来,表明一下态度。」 平宁郡主说道「这是在给官家祈福,这三天里面元若怎么能够离开,这可是大不敬。 我那位母后的时机把握的是真好,看来当初邕王的那套法子,还真是屡试不爽。」 对于这件事背后的始作俑者,其实齐国公心里早有猜测,所以如今听来倒也没多少惊讶。 而且曹皇后用的也是阳谋,小小的一推就让打乱了齐国公与平宁郡主的打算。 本来两人是打算和大部分公侯之家一样,先静观其变,等待结果出来的。 可如今两人却被逼着要站队了,要么就默认下来,支持赵宗汉;要么直接派人去解释清楚,但那肯定就会开罪曹皇后。 从理智上来讲,两人自然是觉得赵宗全更有希望些;但从感情上,那自然是希望曹皇后能心想事成。 而且如今齐家在朝中最大的倚仗还就是曹皇后和赵祯,现在这事一出,在赵宗全那印象便已经不行了。 可真要决定投靠曹皇后,平宁郡主和齐国公又实在下不了决心。 接着两人便想找个自己人商量,于是便动身前往了申府,可最后却吃了个闭门羹。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