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卷5:推出重奖劳模政策-《泥石流1》


    第(2/3)页

    郑小凤不仅善于琢磨,也能吃得常人不能吃的苦。每晚,当其它工人都已睡下,他便关上了宿舍灯,继续到走廊练习。郑小凤一步步练习到一分钟能接头20个,21个,23个,从23个练到26个,就用了半年我的时间,40秒内就能处理完断经,让织布机重新工作。

    能有成绩,郑小凤也是多年刻苦练习纺织技术的结果。

    通过刻苦训练,不到半三年,郑小凤练就一个绝活:每分钟可以处理接头26个,比同年进厂的姐妹多了近十个。在年初工厂开展的技能运动上,郑小凤打破了工厂断经停台处理纪录,并取得技术能手称号。

    了解纺织行业的人都知道,纱条的接头工作是门非常精细的技术活。一个完整的接头动作,需要分解为拔管、找头、引纱、套钢丝圈、插管等多个步骤。

    上世纪70年代末,全省召开劳模大会。会前,省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郑小凤的上报材料半信半疑,“每分钟26个接头,这怎么可能?”于是,省里组成调查组来到6806厂,对郑小凤进行现场测试。

    当时的架势非常严肃,都是想看看一个劳模到底合不合格,省里来的工作人员当场拿出了秒表。全厂的工人都围过来了,真是千目所视,紧张得很。

    郑小凤一上场,镇定自若下来。26根纱条的接头过程就像魔术一样,一条完整的流水线作业,没有一丝停顿,一气呵成,展示了一分钟接头26根、质量无白点的全省纪录风采。

    1980年初,郑小凤来到人员流失严重的布机车间丁班担任轮班长。在工作中,郑小凤探索总结出一套“一停二看三查”巡回法,并手把手地教给组员。一个月下来,提高生产效率达百分之十以上,并在全车间推广。

    郑小凤不仅是一位善于思考、爱钻研的轮班长,更是一位年轻的“老师傅”。

    六年来,郑小凤先后带出五十多名徒弟,其中三十九人当上了质量标兵、操作能手。

    1980年来,郑小凤先后荣获“鞋山湖市好人奖”、        “省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奖项。

    当然,她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也离不开当时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模范的大氛围和她有个好师傅。也就是当过朱先进师傅的黄红梅。

    黄红梅,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模劳模,五六十年代的纺织工人的杰出代表。

    1931年出生的黄红梅十三岁进入纱厂做纺织女工。新中国成立,黄红梅迎来人生的转折。

    她突然就有了工人当家作主的感觉,干劲也更足了。她要拼命做,报答党,报答祖国。

    凭借她心灵手巧,吃苦耐劳的习惯,很快她脱颖而出,当班长了,班长是员工自己选出来的,再也不会看不到太阳了,工作起来,有盼着,有主人的精神,从来不感觉辛苦,她总想自己真是命好,赶上了好时候。

    1953年,全国纺织工业部评选劳动模范,那是新中国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的劳模,厂长就把黄红梅和她所在的班都报了上去。

    当时她还不愿意,问厂长干嘛要报她?

    厂长说:全厂你们班好,全班你是业务最好的,照看纱锭数最多的,浪费最少的,等外品最少的都是你,卫生又是第一也是你,当然只能报你。这可是为厂争光,为省争光,为国争光的光荣任务,你们一定行的。

    当时黄红梅一人可以照看1000个纱锭而绰绰有余,别人在纺纱机前手忙脚乱,地上线头、棉线乱七八糟,能照看800个已经很不错了。而且她却可以很悠闲地来回巡检,并把地上弄得干干净净的。

    于是黄红梅的成绩就逐级上报,对比下来,她是全厂最快的,也是全省五十多万名纺织工人里技术最好,手脚最快的,最后上报到了纺织部,她也技圧群雄,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纺织工人劳模。

    1953年的夏天,黄红梅第一次进北京参加表彰大会。

    那时坐火车去北京,要三天三夜才能到达,中途还要转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