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农事-《不成气候的发明家》


    第(1/3)页

    此时主要种植大豆,一人一天半斗的大豆,五个人三百六十五天就是九百一十二点五斗。另外,这一时期赋税是十税一,后期才越来越多。

    根据《通典》记载:"夏之贡,殷之助,周之彻,皆十而取一,盖因地而税。”

    “秦则不然,舍地而税人,故地数未盈,其税必备。是以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

    “加以内兴工作,外攘夷狄,收大半之赋,发闾左之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二世承之不变,海内溃叛。”

    《孟子》中也有记载:““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

    意思是:夏代每家五十亩地而行‘贡’法,商朝每家七十亩地而行‘助’法,周朝每家一百亩地而行‘彻’法。这三法的实质都是十分抽一。

    九百多斗加上被抽走的十分之一的税,也就是说此时一百亩能产大豆一千斗左右。

    每斗折合后世重量三斤,也就是说按后世一亩地面积,此时产量为一亩不到一百斤。

    只相当于后世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后世差一点的一亩也能产四百斤,好豆种最多能达到六到八百斤。

    这主要是因为此时粮种技术落后,另外就是种植技术落后,在春秋前中期还没有沟垄技术,粮种是直接种在平地上的。

    而且使用耕具主要是石制工具为主。这一时期还没有铁器,铜器昂贵而且坚硬度不够不适合耕种使用,所以耕种效率低下。

    叶枫此时其实已经有足够的钱去楚国了,但当初江川对他有一饭之恩,叶枫想着教他一些技术和留一点财富给他再走。

    赵匡胤很够意思,分给叶枫百亩田,虽然不是良田但也不算差,是他家三块百亩田中居中的一块。

    既然这块百亩田由叶枫耕种自然天赋也由叶枫承担。叶枫还说等秋收了再分赵匡胤一些粮食做田租。

    赵匡胤随口说道:“到时候再说吧。”心想:“能够你吃再说吧。”

    赵匡胤带着叶枫来到田地,指给叶枫看这百亩田。

    叶枫一看吓一跳,暗想:“这么大一片荒地。”因为没有沟垄技术,所以这时期的田地看上去就是一片荒地。

    叶枫用拇指测量一下觉得有接近三十亩,虽然叶枫现在力气很大,但这么种地也受不了啊。

    春秋战国时田亩面积相差很大,秦以百步为亩,六尺为一步,一尺折合约为后世的二十三点一厘米。

    既一步约为一百三十八点六厘米,百亩即为后世一万九千二百零九点九六平方米。

    再按后世一亩田约为六百六十六点六七平方米算,约为二十八点八一五亩。

    这一时期使用井田制,根据《考工记.匠人》中记载:“百亩为一夫,长宽各百步为一百亩,三百步为一里。”

    “所以九夫的田为一井,井与井之间有水沟,宽四尺,深四尺,称为沟。”

    “十里见方为一成,即行列各十个井一共一百个井为一成,成与成之间的水沟,宽八尺,深八尺,称为洫。”

    “百里见方为一同,同与同之间的水沟,宽二寻,深二仞,称为浍。”

    寻和仞是古代四进制长度单位。《说文.人部》中记载:“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刃声。”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