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那模样就像收到惊吓一样。 王医生摇了摇头,无奈的继续给下一位患者看病。 这种情况,她见得多了,这几日在各个村都有这样的人。 他们讳疾忌医,不愿意看医生,害怕检查出什么病来。 杨军站在边上看了一会儿,顿时就觉得没意思了。 虽然他不懂医,但是他看得出来,所谓的医疗援助,只能解决小毛病,开点药就打发走了,至于那些大病重病,他们又看不了。 像这种医疗援助,只是治标不治本。 小病能看就看,看不了就让他们去大医院。 一听说要去大医院看病,老乡们纷纷摇头走了。 大医院不是他们能看得起的,动不动就是二三十元的诊费,他们一年收入也没这么多,更别提看病了。 杨军摇了摇头,看不下去了。 这种无力感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不过,他同时也比较欣慰,最起码弄的这批药品也起了点作用,能稍许安慰那颗揪着的心。 回到车子里坐了一会,实在是无聊,就下车进村转了转。 榆树村非常大,光生产队就十三个。 每个生产队六十户人家,四百多口人,整个村子大约四五千口人。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村民赶来看病,一听说有免费的药吃,大家都放下手中的活儿过来了。 村里的广播不时地播着,今天全体休息,不安排生产任务,告诫所有的人过来看病。 医疗队的人,坐诊的的坐诊,看病的看病,就连马驹子他们也帮着维持秩序,只有杨军一人闲着无事。 他准备进村逛逛,路过村口田地时,看见一个姑娘正在翻地,她拿着个锄头刨地,干活非常卖力,但是从她生疏的动作上看,似乎不像个农村人。 仔细望去,果然不是农村人。 农村人干活,就一门心思的干活,可那个姑娘和别人不一样,只要有土溅到身上,她立马停下来拍拍身上的泥土。 杨军一下猜到,这个姑娘肯定是知青。 不过,于满山一直在广播里通知今天没有生产任务,让所有的人来看病,为何这个姑娘不来的。 也许是想到这个姑娘是城里人的缘故吧,每隔十天半个月的就回去一趟,想必是看不上这种医疗队的。 杨军也没多想,继续往村庄里走去。 一路上的景色给他很大的震撼。 虽然说前世的他也是农村人,知道农村的日子苦,可真正身临其境的时候,他才被那种破败的景象吓了一跳。 这已经不是‘穷’能形容的了。 这些土里刨食的农民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想尽方法为了活下去。 满村庄的土墙土屋,随处可见的白灰书写的标语,以及那黄褐色的绝望景色,让人感到非常的压抑。 这时,一位顶着蓝色方巾的妇女迎面走来,她的肩上看着一把锄头,看样子是准备下地干活的。 杨军和她打了个照面,感觉挺面熟的。 仔细一想,这个妇女不就是刚才在伊秋水那看病的那个人吗? 刚刚她还说肚子疼的,怎么想着还带病下地干活呢? 那位妇女正走着,突然身子一顿,整个人弯下腰。 杨军一愣,怔怔的站在那儿。 还以为她肚子又疼了呢。 仔细望去,那个妇女一脸的痛苦,右手捂着小腹,低头看着脚底。 杨军顺着她的目光望去,顿时吓了一跳。 她的脚底流着一摊血水,地上有一个血肉模糊、肉乎乎的东西。 杨军一下就意识到什么了。 这位农村大姐小产了。 “大姐,你应该回家躺着。” “我马上给你去叫医生。” 那位大姐缓了缓,直起腰,用脚踢了一下地上那血呼哧啦的东西,把它踢到路边的阴沟里,然后摆摆手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