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可信者,唯有自撰墓志铭-《收藏纪元》
第(2/3)页
很多时候名师最大的好处,是他可能不知道怎么做能够成功,但很大概率能够指出哪些思路和做法肯定不会成功。
尤其是手艺这东西,门道其实就那么多,老人教会了几个诀窍,剩下的就是熟练程度了。
还是卖油翁那句话,“惟手熟耳”。
拓碑这东西非常讲究全神贯注,眼、手和心三者节奏相合,一点都不能错。
稍有一丝分神,整个碑拓就可能前功尽弃。
常闲有好几次都扑到最后几画了,精神稍一松懈,扑哧,全废。
在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他整个人双手拿着墨扑,一直盯着碑与纸,根本无暇多想。
傍晚太阳落山之前,他终于成功把第一块碑上的纸揭下来了。
虽然这块碑只有四个字,拓得也不算尽善尽美,但大体没有瑕疵,可以算是及格了。
他捧着还未怎么干的拓纸,爱不释手,心情像是小学第一次上手工课一样。
……
晚饭当然是常闲动手,白米饭加炒青菜,还有几块蘑菇。
两人一声不吭的吃完饭,他将自己的处女作拿去给老人表功,老人却不置可否,只让他为此写一篇小文,然后早点去睡觉。
常闲收拾好碗筷,感觉有点肚子有点饱,干脆出来走到碑林中胡乱逛了一通,权当消食。
顺便给明天的学习找一块碑。
一路走来,先贤如林。
看到东汉赵嘉的“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北魏元景的“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无时,其年不永。”
北朝李行之的“人生若寄,视死如归。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唐代王玄宗的“风云聚散,山水虚盈。谷神不死,我本長生。”
唐代白居易的“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
……
先贤络绎走来,或冲淡,或达观,或逸兴,或慷慨,碑上书法或真或草,或篆或隶,有的肃穆沉雄,有的龙威虎振,有的剑拔弩张,有的姿媚横生,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如同大锤,悄无声息的将常闲精神心魄中的杂质一点点锻走。
最终,常闲站在陶渊明的自撰墓志铭前面。
他抚摸着苍凉的石碑,遥想着陶渊明那纠结的人生和强颜欢笑的脸,自言自语道:“明天就拓它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