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现在回过头看,冗兵问题从元符二年秋,官家出任枢密院使后,就开始着手解决。 各路禁军大整编,精锐编为军卫。 部分年纪确实有点大的精锐老兵,体力精力不在巅峰,难以应付高强度战事,就转到地方兵备司——负责各郡郡兵的训练和统领。 其余禁军大部分转为警察。 治安警、巡警、路警、水警、税警、特警,名类繁多。后来还搞了郡州官府可以调动的机动警力——保安警队。 当时大家不以为然,觉得治标不治本。这些大头兵只是换个名头继续吃皇粮。 有的人还在报纸上冷嘲热讽,说一县一州,屁大的地方,原本有几十个捕快衙役就够了,非得安排所谓的警察,劳民伤财。所谓冗兵冗费治理,不过是一场笑话。当时李复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想来,他就觉得惭愧。 因为到后来,警察制度普及的好处,慢慢被人看出来。 首先是地方治安问题。 有人的地方肯定就有纠纷。数千上万人聚集在一城,怎么可能没有打架斗殴、矛盾纠纷?只是以前被捕快和衙役们压下去,私下解决了,所以才显得“地方靖平,路不拾遗”,成为文官笔下吹嘘的政绩。 实际上地方的治安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只是被掩盖了而已。 wap. /105/105839/27500307.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