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湘离,你过来。” 我听话地跑进厨房,很乖巧的样子,杨莼上下打量我,“怎么这么老实,中午干嘛去了?” “喝西瓜冰沙啊。” 杨女士点点头,“冰沙,还是少喝吧,你过两天不是要来大姨妈,注意体。” “谢谢妈妈,妈妈真好。” “谢我干什么,来,试试看手艺生疏没有,这个蜜枣米糕你来做……” 光线明亮的厨房,妈妈指点桌案上浮dàng)的白色糯米粉,在妇女的双手间,那些关于植物生长的故事得到了全新的诠释。食物,也是活物,倾注灵魂的有机质,如何不能算是一种生命。 我在这样的时刻,体会到一种名为传承的东西,手艺和精神,中国人的厨房里,做菜的人和机器在变,但总有不变的,是对味蕾享受的专注。 杨莼女士,美食在现在是一件奢侈的事,但她就是这样全心投入。 有时候,坚守和顽固,品格与做作,修行和苦役,只有一线之差。 苏湘离说她不喜欢妈妈,不理解她一天十几个小时反复摆弄那一道菜的用意,她觉得母亲所在的只是一个式微的小圈子,一群人在家务机器普遍的年代还坚持手工制作食物,只不过是凛冬中的抱团取暖。 这些都没错。只是也不该被指责。假如苏湘离觉得母亲不够她,那么杨莼如何会将自己奉若珍宝的手艺传递给女儿呢。 “傻姑娘,笑什么?” “没什么,就是想说妈妈我你。” 杨莼女士,羞涩地转过了头,那一刻我看到的,是岁月赋予我们,关于无声之的故事。 /53/53460/12785387.html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