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取缔八股文-《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2/3)页

    其中还涉及到军队的调动,毕竟赈灾的灾粮为了防止意外,一般都是由军队押送。

    而且饿疯了的灾民,没有大军镇压,保不齐要闹出什么乱子来。

    从筹粮到赈灾这个过程,或者说灾粮发到灾民手里这个时间,少说也是一个月起步。

    灾民很难撑到这个时候,是不可能待在灾区原地等死的。

    所以灾区的灾民都会进行自我救赎,直接成群结队的向京师所在方向过去,沿路则是各个地区官府进行一定救援。

    曾经沿路的救援,主要就是官府出力,什么乡绅勋贵,地主大户,不存在拿存粮出来。

    像后世影视里,出来施粥这些,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的现象。

    一般大户人家,子孙后代,婢女仆从不会少,自家都顾不过来呢,还去施舍别人。

    做出这等事情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顶多就是在官府号召捐粮的时候,意思一下。

    而且灾民的数量,根本不是几个富户能搞定的。

    便是灾民们在路过城池的时候,都是城外施粥,严禁入城。

    但是以工代赈出来后,这些乡绅勋贵,地主富户,就开始变得积极主动起来,甚至有时候为了争夺名额,大打出手的情况屡次发生。

    在这样的氛围下,小波的灾民三四个城池就被吸收掉了。

    大波的灾民,也顶多路过十几个城池,就差不多了。

    根本不会向往常一样,京师外围聚集数万甚至十多万的灾民。

    “大孙有何想法,直管大胆言说。”朱元璋有些期待的说道。

    朱元璋总有一种感觉,仿佛对他来说很麻烦的事情,到了大孙这里,突然就变得简单起来了。

    大明的灾荒,害了多少百姓,几乎可以说是动乱的根源,但是大孙一个策略下来,最近朱元璋都没看到什么灾情紧急的奏章了。

    不是灾荒变少了,而是灾民还没开始聚集的时候,就已经被周边的城池给吸收干净了。

    曾经被人厌弃的灾民,现在突然有了一种香饽饽的感觉。

    因为灾情一开,必定就会有以工代赈活下来,很多乡绅勋贵都想乘此机会捞上一笔。

    粮食在地窖放久了,也是会变成陈粮不值钱的。

    哪怕是灾荒再厉害,乡绅勋贵们都不会愁吃穿,当然是能捞就捞。

    朱英心中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

    “孙儿在查阅奏章的时候,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地方上的官员,对于当官并没有经验。”

    “而且郭忠在跟我讲述这些官员的情况时候,我发现这些官员任职的情况非常混乱。”

    朱元璋听到这话,不由皱眉问道;“大孙所说的混乱,是什么意思。”

    朱英说道:“譬如某个官员,最初为官的时候,先是在户部任职,在户部干了三年后,又去了吏部,再过三年,说不定又去了工部。”

    朱元璋听到这里,眉头皱得更深了,因为他没有发现大孙到底说的是什么问题,甚至心里有些不愉快。

    “大孙的意思,是说咱让这些官员调动得太过于频繁了吗?”

    其实早之前,很多官员在一个地方任职的时间,相对来说会比较漫长,不过朱元璋为了防止贪污,或者结党营私的事情发生。

    一般来说每隔几年,都会调动官员的职位,品级越高的官员,调动得就越发频繁。

    尤其是六部尚书,几乎是两年到三年就会换一轮。

    朱元璋便是以此,来收拢手中的权利,得到中央集权的效果。

    朱英闻言,也察觉到了老爷子有些不耐烦的语气,不过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继续说道:

    “老爷子,一个官员,从他入仕开始,需要读些什么书。”

    朱元璋回道:“自然是四书五经。”

    目前大明以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

    朱元璋取得天下以后,他的目的是要再建封建帝国,加强中央集权。

    但是当时已有资本主义萌芽,商业和市场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对封建经济是一种冲击,

    所产生的思想和各种“异端邪说”对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冲击。

    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前代人的思想,他们在应试的文章中写出了新的内容,里面不仅有诸子的思想,还加入了佛道两教的观点。

    应试文章竟然离经叛道,杂入新奇之说,诡僻之论,在朱元璋看来,这怎么能行。

    为了迫使当时的学子服赝孔孟之道,制止异端邪说,从而巩固封建专制,就必须加强儒家经典的灌输,把人们的思想重新纳入官方思想的轨道上。

    要达到这一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把科举考试从内容到形式都加以严格规定,于是朱元璋规定。

    科举考试必须以朱熹集注的儒家经典《四书》作为标准答案,文章必须以八股文为形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