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语失、谏事(二)-《清明祝》


    第(2/3)页

    “在下不是此意,”陈同袍宽慰道,“不过就是赞叹他有治国之才罢了,赵都督……”

    “不要叫我赵都督!我不是陈州的都督!”赵授恼羞成怒,急得连忙打断他的话,“我只是区区一县之令,听明白没?我一句话都不说了!你愿怎么猜度怎么猜度去吧!”他夸张地用手比划着,用力拽开门,奴才们本要拦住他,陈同袍却一使眼色,示意他们不要妄动,任赵授气冲冲地去了。

    陈同袍由此断定卢德光必有反意,便瞒着钟知府,向河南监察御史递了一道奏本,述说卢德光‘遣都督赵授至汝宁,密约大事’,且‘稍与授语之其事,则彼愠露于色,嚎喧不止’,故请监察御史‘至陈州巡其实情,以备不虞’,并十分真诚地说‘若有虚言,则请杀同袍之头’。

    监察御史得了奏书,便下了决心要去陈州走一遭。可知道此事不可轻视,为提防陈州生疑,故意的拖了几天,才准备行头,直赴陈州。

    而唯一能向这位监察御史说出真相的人,正在府衙的书房里徘徊着。这是午夜了。叶永甲在死气沉沉的黑夜突然醒来,也不知为何使他寝不能安。他一看旁边席子上的寇中睡得正熟,便轻轻换穿上衣服,走到外面的议事房,再进了院子,有风,但微微吹着,反倒清爽人心。

    他径走入二堂,从那里进了书房。书房光线很暗,他摸索着点了立灯,然后坐在椅子上,眼睛不眨,直直地盯着灯上溅起的火苗。

    监察御史正午就要到了,这是他得到的消息。而他该做的事不需卢德光亲自指点:那就是替他掩护。

    如若不用再掩护呢?叶永甲扪心自问,这是心灵对良知的呼喊。

    那便是万丈深渊。

    那些劣迹会被人们渐渐挖掘出来,贪污、栽赃、甚至杀人,这些确凿的事实都会如高涨的潮水将他一口吞没。此后,他独自个承受谩骂和冷眼,就算他再声名赫赫,再张扬跋扈,不过是他人眼中的披在肮脏身影上的一张皮,而裹在皮下的,是阴险毒辣的恶汉,是口蜜腹剑的小人。

    难道现在不是?若继续干着杀人放火的勾当,恐怕会一直背负沉重的阴影,使善良在内心深处埋葬。

    他眼睛有点干,但仍不眨眼。

    可就算拯救了所谓人性,但迎来的只能是惊惶度日,只能是麻木了精神;反观在此安逸苟活,不预政事,见卢党兴则鼎力助之,见卢党衰则落井下石,何必在此时顶着万般风险,向御史大人告密呢?

    他思考不止,眼睛在两簇火苗上跳着,而忽然间,一簇火苗滚到了地上,无声熄灭;另一簇火苗则越烧越旺。正如他挣扎出来的抉择,在某处也熊熊烧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