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渔翁得利(下)-《惊雷入汉》


    第(2/3)页

    汉军自此从晋国后方没了踪迹,可取而代之的乃是王戎。观王戎行事,唯利是图,非利不为,又兼具不小的野心。想要算计王戎必然要从长计议,想要安抚王戎却也要防备其狮子开口。

    王戎坐镇辽东可以成为晋国的一道屏障,更有可能成为晋国的心腹之患。诚然王戎重视家小,可刚刚送走家小便玩弄这般手段。由此可见王戎绝对不是个省油的灯,在规则内玩弄心机手段获取利益,这一点上让人恼怒,却又无法撕破脸皮。

    燕王司马机也知道眼下唯有听命行事顾全大局,无论怎说是赶跑了汉军,暂时稳定了辽东局势,虽然晋国隐隐有些隐忧,不过这样的局势已经足以让晋国在汉朝面前有了足够的资本谈判。如此说来,却也算是达成了当初的战略。

    “嗯……听闻汉帝刘禅转往川中,废黜其子太子之位,不知中原形势如何?”燕王司马机心思一转,关心起中原局势来。

    使者闻言道:“近来各路消息频传,朝中诸位大人也是议论纷纷。汉军退守各地,分兵中原各处,想来中原形势并不稳定。是战,是和,眼下也无定论。”

    积弩将军孟观半晌没有言语,此时说道:“前方战报我与燕王皆有了解,汉人动用之军虽是偏师,兵力仍是不少。此时汉帝不在许昌,派遣使者入川似乎也并不妥当。”

    从邺城前往成都,路途何止千里?晋国真的在这个时候派出使者,长路漫漫恐怕要花费好多时日。而天下局势正处于变数之中,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派出使者,无疑是难以成事的。

    使者携带的使命不符合随时变化的形势,不仅仅是难以达成使命,更难的是让晋国的决策受到牵制与影响,处于被动的位置。眼下晋国展现了强势的一面,但时间上并非是派出使者的最佳适宜。

    而且汉人在晋国首次派出使者之前便决意一战,此时虽然受挫但汉人究竟作何打算还在未定之天!

    一战是否足以让两国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使者微微摇头道:“陛下之决断并非下官可以猜测,朝中尚无定论之音,目前看来仍是言之过早。不过燕王与孟大人若有和看法不妨直言,下官回朝之时定然转述与陛下。”

    燕王司马机与积弩将军孟观对视一眼,都是明白此话的意思。朝中群臣必然是争执不下,晋帝司马攸若是能够决断,何须这般遥远的询问燕王与孟观之看法?说起来轻描淡写,实际上朝中那错综复杂的派系一旦争执起来让人头疼不已。

    晋帝司马攸之决断力比起司马炎要高上不少,但对于局势之判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尤其朝中群臣在做出决定之前,都要结合自身之利益考虑,出发点不同,看法不同,甚至判断上也有区别,哪怕是朝中的正直之臣从国家的利益出发也是有着各自的角度与看法。

    晋帝司马攸拿捏不定,看来事情并不好办。

    燕王司马机沉吟片刻道:“中原动荡实乃难得之机,然已汉主之能恐怕不会持续太久。是战是和当早做决议,却须依据中原形势相时而动。”

    以朝中群臣的才干远远超过了燕王司马机,这些名儒高士都争执不下燕王也是不敢妄下定论。可晋帝司马攸有意询问,燕王又不能不说,是战是和自己也是拿捏不定。

    此乃国家大事,更会成为晋国命运的转折点,谁敢妄下结论?要知道司马氏刚刚成立晋国不过两个来月,要做出这般重大的决定,怎会不谨慎?

    积弩将军孟观见状道:“汉人遭此动乱,确是难得机会,想要彻底平复骚乱恐怕也是需要一些时日。若是能够与汉人达成互不侵犯之盟,我大晋便可在此期间全力恢复国力!”

    晋帝司马攸征询的乃是燕王之看法,积弩将军孟观虽然才干不差,但在朝中论资排辈仍是末尾之辈。所谓询问之言也不过是出于礼貌而已,因此孟观自知人微言轻也就敢于放胆直言。

    ……

    占据了汉人留下的城池,异族不仅仅有了落脚之处,更是占据了百里之地,可谓是有了发展的根基。

    当年的异族之乱,辽东所遭受的战火还算少些,可百姓对待塞外异族仍是仇视的态度。仇视是不假,可手无寸铁的百姓面对凶神恶煞的异族又如何?早就被人杀得怕了,恨不过是在心中,表面上连表露都是不敢。

    进驻城池的不仅仅是异族的战力,还有无数异族老幼家人。这个时候王戎也无须顾及晋国的目光了,原本藏身在后方的兵力与妇孺老弱成群结队的开入城池之中。

    这个时候晋国也是束手无策,若是翻脸,这王戎比起辽东的汉军实力何止强上一倍两倍?

    坐在府邸之内,王戎微微感叹,多少来年风沙中讨生活,想不到有生之年能够回到往日的生活之中。不过人已经改变,置身同样的环境下,却是没了当初的心境与感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