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东吴(下)-《惊雷入汉》


    第(2/3)页

    陆凯字敬风,是前丞相陆逊的族子,文武双全,是江东不可多得的人才。陆逊死后,陆氏一脉的将领出众者便是陆凯与陆抗二人。

    心情转好,孙亮便与王蕃,贺邵计议起今日朝中之事来。吴国虽然占地广阔,但不少山越异族藏于深山之中,凭借地势险恶并未像吴国臣服。因此江东历年都有山越叛乱,盗贼起义。

    各郡各县最初所辖土地有限,逐年对山越用兵,不断的打败和收服山越与群盗,吸纳其人力作为补充,夺取其土地划为新的县郡,这是江东平定内患的基本模式。

    一旦国内的兵力空虚,或是有所减弱,山越和群盗便会伺机而起。从孙权到孙亮都没有一个合适的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

    山越异族大都是与世隔绝的生活在自己领地中,他们汹涌彪悍,崇尚武力,因此难以治理。加上整个江东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未经开发,其中屯驻着无数类似的族群,一时也是难以收拾。

    内有隐患,使得东吴无法如同西蜀一般,上至天子,下盖臣民全力支持北伐。

    更重要的问题是江东的世家阀门,这一源远流长的体质拖累着国家难以前行。孙策,孙权,乃至孙亮在于世家的对抗中都没占到什么便宜。

    江东不似北方,曹丕为了妥协对世族低头,曹魏的大权便落入了世人的手中。东吴也不像西蜀,川中豪杰众多,刘备之后诸葛亮独掌大权,用法治国,蜀中无人不服。

    孙策死于何故?明者是轻身为人所袭,暗地里还不是对江东大族杀戮过重才结下了冤仇。

    孙权执政之后,可谓是煞费苦心,虽然一统江东六郡但依然无力扩张。山越内乱与世家阀门的制衡,让吴国无时无刻不处于内耗之中。

    曹公入荆州之时,江南世家豪族异口同声劝孙权投降,此举可合君臣之道?不外乎是为自身做打算罢了,对于孙氏,又有谁是忠心的呢?到头来,还是周瑜,鲁肃这两只不属于江东世家的骨干力量,主张与曹操一战,如此方有了赤壁之事。

    世阀豪族之中的名士奇人,尽为孙权所用,因此孙氏可以虎踞江东,历久不衰。但世家阀门只见也有明争暗斗,作为君主的孙权亦需要不断平衡各方势力的利益。

    孙亮力主北伐之事,国内的世家阀门也给予支持,于是有了施绩力取襄阳的战绩。但丁奉一军在寿春与魏军硬拼,最后因为补给线太长,经常被魏骑骚扰,丁奉不得已与魏军决战,不幸战败退回合肥新城暂住。

    兴师动众的十几万人北伐,结果只是取得了襄阳而已。江东的世家们看不到利益所在,对于北伐明显已经失去了兴趣。因此朝堂上一片沉默也就没什么可奇怪的了。

    想要把大权握在自己手中,孙亮唯有重用,培养一些并非世家豪族的人物。王蕃,贺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只是二人不擅于军事罢了。

    君臣热议之时,宫外一人求见,却是太常全尚。孙亮之所以有今天,不得不说全尚的功劳不小。

    “老臣参加陛下!”全尚年事已高,声音依旧洪亮。

    “全公请入座,不知全公见朕有何要事?”孙亮对于全尚十分客气。王蕃,贺邵二人此时也起身向全尚见礼,然后才敢落座。

    “老臣此番前来,乃为北方之事。”全尚开口说道。

    “全公有何高见?”吴主孙亮问道。

    “陛下言重了,数月以来前方未有捷报,反而败绩频传。老臣以为此非战之过,而是战略失当。”说道这里,全尚看看孙亮的表情和反应,继续倚老卖老的说着。

    “全公何出此言?”发问的并不是孙亮,而是坐在一旁的贺邵。

    全尚满脸笑容看着贺邵,心中却知道这年轻人并不简单。自从被陛下发掘之后,便引为左膀右臂。自己虽然是从帝首功,但在陛下的心中,某些时候绝甚至还不如这个年轻人。

    “魏蜀大战不断,淮间布有重兵,可西方却是空虚啊。”全尚意味深长的说了这么一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