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伐蜀(上)-《惊雷入汉》
第(2/3)页
商业上大家互通有无,政治上更是要紧紧的站在一起。马承深知仅仅依靠军事是不足以长期保持商路畅通的,要把蜀汉和这些国家牢牢绑在一起才行。经过多方的周旋,缅甸十多个势力聚在了一起和大汉朝的代表马承签下了约定。
蜀汉有权在各个势力和地区设置据点,留守的汉人不会多,也不会参与内部的争斗。这些人只是负责货品的运输以及贮存,交易等。作为主人家,各势力都要在自己的领土中划出一部分土地交给汉人使用和生活。并且要保障汉人的人身安全以及货品安全。作为回报,各个势力可以与这些汉人进行交易,还会得到汉朝的各行各业的技术指导。
条约是马承签订的,权利以及条约的内容却是刘禅亲自定的。道路贯通之后,沿途都设立了馆驿和驿站。缅甸国内的消息传到永昌不过三天左右的时间,再由永昌传往成都又是三天的时间,一来一回不过十二天便可以互通消息。
庲降都督霍弋统治少数民族很有心得,刘禅索性便将整个南中的地区都交给霍弋管理。作为商贸枢纽的永昌郡则由诸葛瞻坐镇,诸葛瞻的思维很是细腻为人又是谨慎,更重要的是多才多艺非常全面。
马承在缅甸境内留下了近两千人,又从张翼的军队中补充了不少人员到商队后,便继续往身毒进发。老将龚衡留在缅甸境内负责组织建设工作,这也是为了照顾老爷子的身体。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产生实际贸易,缅甸和汉朝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蜀汉的丝绸一进入市场便是热销,要知道就算是一族之长都没拥有过上好的丝绸。从缅甸国内换回来的除了珠宝以及精致的工艺品,还有各种矿产。
有了货物上的来往更少不了技术上的交易。不同的是缅甸国内的技术都是滴水不漏的传到了川中,川中的技术却是打了折扣的传给缅甸人。刘禅自然不会把最新的工具和制度教给外人,可也没想过把对方剥削的如此彻底。
纠结的是缅甸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是难以立即转变的。所谓的习惯包括技术和工具,更包括思想和理念。骨子里的东西不变,采用外来的办法便打了折扣,没个几年很难适应汉朝的先进技术理念。
又过了一个多月,马承的商队总算到了身毒,也就是今天的印度。比起缅甸以及途径的不丹,孟加拉等国家,印度算是个大国。占地辽阔,百姓也是众多。佛教便是由此起源传入了中国。
汉家的商队一路上出尽了风头,印度人早有所闻。马承等人在这里的待遇和在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市场要广阔得多,甚至有大海另一端的国家来此交易买卖。马承的商队便停驻于此,展开了多方面的接触和交易。
作为商队首领的马承不能轻易回转,于是马承的两个儿子便负责通传消息。几度回到了成都面见刘禅,详细的说明和补充商队的情况。这也不失为是马承表达忠心的一种方式。
以物易物的交易大家都有得赚,可精明的商人却是控制市场。刘禅便是如此,也不乏有这个手腕的臣子。忠心可靠又善于经商的臣子不断派往南方,这些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着手进行控制市场的准备。没过多久,类似缅甸孟加拉等分裂的市场很快便被刘禅控制。只有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没有那么容易掌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