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场会面,看似是闲聊,实则是在打压。 朱祐极没有隐藏自己的行踪,一登上飞行船,消息就传到了业京,身为大儒,进入业京,自然会受到官方势力的监视。 儒以文乱法。 这是任何朝廷都极为忌惮的存在。 “不过,不知道柳兄,对于京科状元——梁温书,怎么看?”李玄衣提起了一个人。 “就是那位连中六元的状元郎?”朱祐极道。 “正是。”李玄衣看着朱祐极,点头道。 “可是大儒?”朱祐极语气平淡,问道。 “半步大儒。”李玄衣回答道。 “既然不是大儒,我又何必在意呢?”朱祐极摇了摇头,一副并未将此人放在心上的模样。 “梁温书虽然只是半步大儒,但他有程亚圣的赐福儒器,实力堪比大儒,或许未必弱于柳兄。”李玄衣轻轻喝了一口茶,道。 “呵呵,或许吧。”朱祐极也不在意,懒得与李玄衣进行口角之争,毫无意义。 见朱祐极不与理会,李玄衣决定换一种方式:“敢问柳兄师承何处啊?” “自然是儒圣。”朱祐极轻笑一声,悠悠回答。 “天下儒道,自然都是出自儒圣。”对于朱祐极耍心机的回答,李玄衣并未露出不满,反而点头承认了他的话:“不过虽然儒道殊途同归,但却有不少分支。” “比如青云书院的程亚圣之道,比如稷下学宫的周师之道,又比如说小圣贤庄的荀子、孟子之道,自孔圣创立儒道以来,三千弟子,贤人七十二,开枝散叶,发展出了无数分支,儒道昌盛。” “而天下儒道,虽然众多,观点也众多,但都绕不开三大圣地,敢问柳兄,出自何处啊?” 说到这里,李玄衣盯着朱祐极,希望他给出一个回答。 “我自修的。” 朱祐极自然不会说真话,他也没必要对李玄衣说真话,他本身就是朝廷派来试探他的人,对于这种人,他为何要说实话呢? 一旦旁人知晓,自己修得儒道来自周师周浩荡,肯定会引起许多朝廷的忌惮,这不方便朱祐极未来的行事。 毕竟周浩荡是有前科的,以自身之力,改天换地,请君王赴死,斩杀昏君。 这种行为,在读书人眼中,自然是为民请命,怒斥君王,酷毙了。 但是在朝廷和皇室的眼中,简直是大逆不道,其罪当诛。 若非周师周浩荡威望太盛,而大奉又需要周师的权威,来彰显自己的正统,只能硬着头皮,承认周师的地位。 但因为程亚圣的新理论的出现,逐渐改变了儒道的格局,让儒道更容易晋升,更容易融入王朝,受到限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