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赵括查看了一下河套的户籍情况,六岁以上的孩子不少,三岁到六岁之间的孩子很少,应该是因为移民的原因。 当时怀孕,或者孩子在三岁以下的,大部分都不会选择移民。 两岁的孩子开始增多,这时侯,大家在河套已经安定下来,成婚的自然而然开始生娃,没成婚的也开始成婚,或者娶了赵国安排的胡女。 一岁的孩子就更多了,几乎是两岁孩子的两倍。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时间,河套人口都会保持高速增长,不过短时间内不会给赵国带来好处,反而会带来很大的压力。 如何减少这些孩子的夭折率,让这些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 如果这些孩子能够长大,赵国拿什么养活他们? 要知道,距离这些孩子能够创造价值,还有十五年。 “希望农家能再次提高粮食产量,还有医家……医师培养难度也太大了。”赵括心中想到。 赵国培养医师已经好几年了,每年都往里面砸大量的钱,现在也没见到什么成果,出师的医师更是寥寥无几,倒是每年学徒不断增多…… 就赵国这条件,赵括连推广‘水要烧开了再喝’都做不到。 你能想象大部分人家根本就生不起火,都是等到做饭的时候见哪家烟囱里冒烟,就抓一把草到这家借火的场景吗。 被借火的,八成是这个村的里长。 其实大部分人家并不是买不起火柴,而是没有这个习惯,在他们看来,花钱买这玩意完全是浪费。 毕竟几钱也是钱啊。 因此赵括只是下令,军队和学校的水必须烧开了再喝,至于其他地方,就管不到了。 “大王不必太过心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和其他国家,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成不变相比,我赵国几乎一年一个样,发展已经很快了,再快的话,就要出现隐患了。”栗腹说道。 即便是燕昭王时期,燕国也没有现在赵国发展的速度快,其他时期更是不必说了。 栗腹觉得,只要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未来天下肯定是赵国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