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时代变了-《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1/3)页
时间进入到四月份,气温升高,遍地花开,即将开始春耕的季节。
江东镇外,努力了两个多月的第101宣传工作队,虽然通过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搞定了江东镇内绝大多数的年轻人与孩子,让他们基本都站到了许家庄的这边。
而年轻人代表着支柱。
孩子则代表着未来。
既然支柱跟未来,都被工作队争取了过来,拿下整个的江东镇,只怕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剩下的那些族长族老,已经根本不足为惧了。
只是他们是长辈,是父母叔伯,出于一两千年的孝道传统,忤逆的事情是不能做的。
而家庭的财产、田地,又大多掌握在这些长辈们手中,年轻人们是做不了主的。
所以不想办法搞定江东镇项氏一族的族长族老们的话,想加入许家庄,想建立集体庄园是很难的,必须得过他们这关。
而现在都四月份了!
对比第101宣传工作队慢吞吞的进度,许多其他地方正搞的轰轰烈烈、热火朝天的集体庄园建设,以及无数贫苦百姓拖家带口,踊跃加入,反对的声音几乎没有,大多数集体庄园的建设,都进行的非常顺利。
可他们101工作队这里呢,除了建了座大砖窑厂,烧了一大批的砖头外,连庄园棱堡的雏形都没有看到。
在上百支的工作队中,他们的工作进度明显靠后。
这么下去是不行的!
必须得下点猛料,加快这个进度才行。
经过一番的讨论后,众人打算在“焦虑感”上大作一点文章,要给江东镇的青壮年轻人们,贩卖焦虑的情绪,让他们产生时不我待,必须马上加入集体庄园的强烈冲动才行。
如何才能贩卖焦虑?
自然是对比,只有在比较过程发现的巨大差距中,才能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
于是又借助露天电影这款宣传神器,工作队的队员们,播放了许多段的跟生产生活有关的纪录片:
“在先进农用机械、良种、化肥、农药这些手段的共同促进下,我们在春天播下的水稻,仅仅只用95天左右的时间就收获了,实现平均亩产1250斤,稻米品质优良,粒粒软糯,口味极佳。”
“而农民们采用传统方式耕种的水稻,即便采用了精耕细作的方式,经过培秧、插秧、除草、捉虫、浇水、施肥,付出非常巨大的辛劳,也至少需要105~115天的时间,才能盼望到水稻的成熟,这多出来的十多天,或许是一场暴雨,或许是一场风灾,就可能出现减产甚至绝收,即便从头到尾都是风调雨顺,水稻收割后,得到的稻谷,最多也就500多斤的样子,这已经是非常非常努力才能取得的成果,大多数的稻田,平均亩产只有三四百斤而已。”
“这么一点的产量,官府至少要收走八十斤,地主士绅要收走一百五十斤,属于农民自己的,最多只有一二百斤而已,就是这么点的粮食,要养活一家老小,要穿衣吃盐,要承担柴米油盐酱醋茶一切的开支,而一个农民的劳动力极限,不过是耕作15亩到20亩的稻田而已,最多收获四千斤的稻谷,折合30余两的银子,而这点收入,能够让一家人吃得饱,穿的暖,偶尔有肉,冬天有闲么?”
“难,这恐怕非常难,只有少数家庭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如果突然生了一场病,或者来了一场天灾,这些不确定性极高的风险到来的时候,一个看似过的尚可的家庭,很快就撑不下去了,若是天灾再频繁一下,破产就成了一种必然。”
“抱团,在这样的官府重税、天灾频繁的情况下,要想过上稳定的,能吃饱穿暖,出行可乘车,生病有医治,老了也能有保障的生活,唯一的选择就是抱团,像许家集体庄园一样抱团。”
“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再借助许家庄先进发达的生产力,粮食的亩产我们可以提高三倍、五倍、十倍,农民的辛劳程度却可以大幅降低,有时间去休养生息,另外许家庄的碾米机、抽水机等等机械,几百上千倍的提升工作效率不说,更节省了无数的人力,另外再大力发展养殖提高人均食肉量,发展海洋捕捞获取大量鱼获,目前许家庄的人均年食肉量已达到了66斤,未来目标是达到人均100斤,还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纪录片的内容播放完成后。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