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海龙-《META量子纪元》
第(1/3)页
圣马科发射场,直升机在低空往来不停,海面上的万吨驳船开始撤离。凌晨四点,随着燃料加注完成,所有场务人员做好了最后的点火准备。
对于两艘盘古级星舰的发射方式,曾有很多种备选预案,尽管张南门更倾向于火箭橇这种更具技术性的单级入轨方式,但寰宇航天局最终选定了传统的化学火箭荷载。
二者的效率和耗资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但就安全性而言,人类毕竟是在化学火箭上积累了一百多年的经验,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出错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比起什么效率,航天局的官员当然要确保它们首次入轨一切顺利,而不是像这个计划的名称一样,不小心变成一团史上最贵的太空炮仗。
二十年都等了,不在乎多等几个月,而且与聚变引擎的开发费用相比,任何一种化学火箭的制造都只能算得上小零头。
更何况,这两笔钱都有人愿意掏腰包。
而要把这两只五百多吨的‘大芒果’送上亚轨道,工程师们不得不为此设计了人类历史上最疯狂的一支运载火箭:海龙二号。
没错,特鲁阿克斯绝没想到,在一百二十多年后人们仍然会回想起他所创想的火箭方案。但海龙二号当然绝非是改进当年海龙号图纸,而是仅仅使用了其工程理念。
稳定可靠的机械结构,经典的液氧煤油燃烧方式,以及充满想象力的特大号火箭引擎。‘简单粗暴’四个字足以形容这枚一百九十米,重达两万五千多吨的怪兽。
得益于材料学和电子工程科技碾压上世纪,海龙二号虽然拥有高达一千两百多吨的近地有效荷载,但从它开始设计到最终组装完成拉出船坞,全程只用了三个月不到。
它在连续打破了多项世界纪录的同时,也有一项不太被人注意的纪录:研发费用不到造价的30%。这当然不是指它廉价,这个巨无霸的造价是足足五十多亿美元。这其实是意味着其所有技术都是现成的,根本不需要张南门和他的团队出马也足以保证工程水准。
所以这东西在航天人眼里看来,实在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滑稽,就好比用弹弓发射子弹。
毕竟这只是为特殊需求打造的特殊产物,人类在摆脱地心引力这条路上已经走了几百年,所以它越是庞大,越显得落后。其粗犷的上世纪工业气息,有点像是聚变航天时代之前,传统火箭的最后一次疯狂。
凌晨五点半,焰火计划大部分火箭工程师已经在发射中心就位,张南门奔走于控制总台各个小组之间,核查着最后一次参数。
安集打着哈欠给老人端来一杯茶,他离开休眠舱已经超过十八小时,确实有点不太适应。
同样哈欠不断的还有庞泰,二人在这口令声密集而紧促的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还好他俩并不负责任何发射工作,否则恐怕是要准备太空烟花秀。
至于刚刚到场的冀娇,她也是搭乘专机跨越半个地球来到发射场,尽管在飞机上还补了一觉,但这时候却整个人缩进躺椅里呼呼大睡。对于长期使用休眠舱的人,这种现实世界里动辄几个小时的传统睡眠,远不及休眠舱里几十分钟深度助眠有效。
其实发射控制总台配备有立体投影,三人完全可以通过另一种形式参与,而非亲自到场。
但对于张南门这样的老航天来说,今天是二十多年来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点火刹那的仪式感,无论是多少次揭幕式那种百万人大场面都无法比拟的。
安集和冀娇都是张老带出来的学生,还亲自参与了焰火计划中的具体项目,而庞泰也算半个师侄,他与张老的交情当然不浅,大家绝不会错过今天这样的日子。
“老师,您休息一会儿吧,这些数据可以让助理帮您核查。”安集看着全息投影上密密麻麻的表格窗口,忍不住又问道:“如果可以的话,有什么计算方面的工作,我也能帮忙。”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