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宿命-《梦回甲午》
第(2/3)页
“不是不练,而是没有条件,我正在挑选身高一致的战士,等凑够一营部队,就会开始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打得整齐,子弹才不会有高有低。”石云开一本正经的回答,正经的不能再正经了。
“哦……这个想法很新颖!”少校同志明显不以为然,但看石云开也不愿意详细解释,就摇摇头不再插话。
新颖个屁,石云开压根就是口胡,他的部队练什么,怎么练,能告诉你一个洋鬼子?
石云开的战术,无论是“持久战”还是“游击战”,都更接近理论,在这个世界并没有实际战例作为战术支撑,说出来也没什么意义。对于现在的战争形势来说,30年前的美国南北战争中出现的堑壕战才是主流,等到了日后的日俄战争时期,才会出现碉堡、战壕、铁丝网的大规模配合使用,才会出现大量的土木作业。
对于石云开而言,部队练什么、怎么练,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稳固的后勤供应,最好是作战所需要的一应军事物资,特别是枪支弹药要能够自产。
这又谈何容易,石云开犹记得,后世国朝直到56年,才根据苏联的ss半自动步枪仿制了56式半自动步枪,在这之前一直用的是“万国牌”,可见统一制式武器全部自产的难度之大。
但是这个事儿吧,它也不是绝对的。清国现在就有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个局创办于1865年,从1875年起开始研究步枪,此后不仅生产步枪,还生产火炮,并且成功仿造了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
这个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胜军当初在平壤曾经使用过,因为子弹使用国产黑火药作为发*射药,所以因为故障过多没用多久就被弃之不用。清国现在已经购买了一套无烟火药的生产线,估计现在正在安装,如果无烟火药投入生产,马克沁机枪想必会大放异彩。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生产的武器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管理人员不善成本控制,导致生产出来的武器较之进口并没有多大优势,由于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也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对于管理这块,石云开倒是颇有心得,只要能搞到设备,石云开自然有信心能够提高产量,并且提高质量。至于成本这块,这是个成本分摊的问题,只要产量上来了,单位成本自然就会降低。
当然,这都是后话,石云开现在只是有这个打算,具体如何运作还要慢慢来。这也是石云开刻意和盛星怀交好的原因,如果想打这套马克沁机枪生产线的主意,肯定绕不过盛宣怀,通过盛星怀去找盛宣怀,也是最便利的捷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