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县里也看中美金-《从1981年卫校开始》


    第(1/3)页

    今天是县府的例会,县长徐石涛早早就来到了会场,一边抽着烟一边等着同事和下属们的到来。

    副县长汪建平夹着包走进了小会议室,看到正一脸愁容的徐县长,心里也是概念。

    虽然说当一把手容易出成绩,但风险也大呀。

    现在可是有不少人都在风言风语,说徐石涛造这个轻纺市场是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甚至在捞取个人好处。

    轻纺市场的事情现在就跟定时炸弹一样,搞好了是成绩,搞不好就是罪过,下台都难免。

    在县府里面,现在日子最好过的就是汪建平,他分管科教文卫,下属单位越中四院出了一个国际医学会双理事,这就是政绩。

    所以他的心情最放松。

    汪建平放下了包,秘书马上泡上了一杯茶。

    “徐县长,还在发愁轻纺市场门市部的出售难题啊,不是已经有了决定,分摊到每个村里面去了吗?”

    商铺卖不出去,县里就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购买商铺的指标分配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

    比如一个村要求完成认购10个商铺,至于村里怎么完成县里就不管了,反正就是盯着村中最富裕的几户人家呗。

    可老百姓又不傻,你如果弄几个房托,搞得商铺要抢才能买到,那他们或许还会上钩。(后世房地产商直喊666)

    结果现在是硬性规定,一个村一定要买10个商铺,每个商铺作价5000元。

    村长能咋办?5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般老百姓想也不要想,他能命令村中的富裕户一定必须要买下商铺?

    这些有钱人又不傻,当然不上钩了,反正无论你怎么说我就是不买。

    于是这项工作搞得很被动,本来想通过这种方式销出去最少1500个商铺,以便回笼资金,结果一个月过去了,只完成了不到500个。

    数据相差太大了,大量的商铺无人问津,只能持续关门歇业,县镇村各级官员都是愁白了头发。

    人的运气就是这么回事,这些被强制分摊购买商铺的人,在几年后个个发了财,到九十年代,一个商铺一年的租金就可以收二、三十万。

    到了21世纪,一个商铺价格更是炒到了六、七百万一个。

    但这时候的人哪能看得那么远?就像陈棋在首都买四合院,谁能想到将来是按“亿”来计算的?

    徐石涛揉了揉眉心:

    “是啊,为这事我天天吃血压高药都不行,头还是晕的,你说这些卖布佬也是奇怪,放着好好的市场不去做生意,就喜欢风里来雨里去,进行着落后的交易方式。

    还有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怎么就看不到轻纺市场商铺的前景呢?古代还有一铺吃三代的说法,怎么到了咱们新社会,一个个都不相信国家,不相信政府呢?”

    (你说为啥不相信?白药茅台老东家直喊666)

    汪建平其实是很佩服这位徐县长的。

    大家是同事,他是亲眼看到徐县长为了改变会嵇县的落后面貌,想尽一切办法,到处借款,好不容易才搞起这个轻纺市场。

    在建造的那些日子,这位徐县长几乎天天泡在工地里,一是为了工程质量,二是怕人贪了那点钱。

    真可谓是头发都快愁白了,结果建好了,卖不出去了,市场都哄托不上来,这就打破了县里对于经济方面的全面部署。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