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恶趣味-《三国之君王降临》


    第(2/3)页

    这千算万算,怎么徐州城还是落在刘备的手上?

    刘协简直难以想象!

    对于刘备这个人,刘协是真的佩服!

    除了佩服刘协不知道应该说什么好。

    当然前提是站在一个看客的角度上。

    现在站在汉室的立场上,刘备在刘协眼中还不如吕布,甚至是很讨厌这个人,哪怕是徐州让给袁术,刘协都不想让徐州在刘备手上。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的发家是靠一张“中山靖王之后”的假名片,刘协以前也这么认为,自从他来到这个时代,他越发觉得这个身份只是刘备用于掩盖自卑心理而已。

    想想就连朝廷正二品的陈宫见了一个不入流的荀彧这样的小官都自卑,何况刘备呢?

    每个人都知道刘备的家庭环境不好,相应朝廷号召之前与母亲贩履织席为业。

    一个出身卑微的有志者,通过构建家族谱系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和社会地位。这样的例子,在注重门阀的时代自然是不稀奇的。

    刘协这个穿越者就觉得刘备的发家并不是靠这层所谓的皇族宗室身份,而是靠道义,道德和信义。

    从出道伊始,刘备就着力于向世人塑造一副仁德的形象。虽然他没啥军事实力,也没有固定地盘,在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等群雄之间辗转,时而投靠,时而背叛。他几乎屡战屡败,四次丢妻弃子,但诡异的是,这只打不死的小强,愈挫,名声愈大。

    刘备没有曹操的权谋与能力,也没有孙权的背景与家业,他白手起家,纵横四海,无数次跌倒后,却发现自己身后站着越来越多的拥趸。

    正是道义给了他用之不尽的资本。

    道德,对同时代其他人而言,只是道德本身。

    但对刘备而言,道德就是谋略。

    他每时每刻都在标榜自己的道德理念。

    即便是在做出背信弃义的抉择时,他也总是以更高的道德来掩盖自己的两面作派。要么是寻找借口脱离是非的中心,要么是打着兴复汉室的大旗,为自己的反复无常遮羞。

    31岁,投奔公孙瓒;

    33岁,投奔陶谦;

    36岁,投奔吕布;

    36岁,投奔曹操;

    40岁,投奔袁绍;

    40岁,投奔刘表;

    48岁,投奔吴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