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古人毕竟不太懂科学,误了时节,归结于耕地方法不对,这并不成因果关系。 所以,李孟羲想了又想,认为汜胜之书中这一段可以删去。 【凡麦田,常以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勿耕,谨摩平以待种时。五月耕,一当三。六月耕,一当再。若七月耕,五不当一。】 麦田,终于说到了中原的主要作物了。 汜胜说到,麦田五月要耕一次,六月要再耕一次,七月不需耕。 李孟羲疑惑极了。 好像,自春天之后,麦苗就长得老高了,麦田里麦苗相挤,已经没有下脚的地方了。 此时,如何耕地。 思来想去,觉得可能是写错了。 但是,一想也不对。 看到这里,李孟羲突然想起,好像古代土地肥力不够,会有轮种法。 就是地种一年之后,第二年就不种了,修养一年后再种。 所以,汜胜所写,五月耕,六月再耕,七月不耕。 如此频繁的耕作,应该就是指的是在轮种的空闲土地上的作业。 “轮耕可以种黄豆,固氮来着,不用把地荒着。”李孟羲心想。 可能,汉代的劳动人民好像还没摸索出用豆科植物固氮的方法吧。 李孟羲于是把丝绸拿出来,把这一个相关点记了下来。 【冬雨雪止,辄以蔺之,掩地雪,勿使从风飞去;后雪复蔺之;则立春保泽,冻虫死,来年宜稼。】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冬天越冷越好,越冷,就越能把田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 而且,雪化了,来年春天干旱,雪化了之后,正好在春旱时,给田地补充第一波水分。 李孟羲还想起,在后世,似乎还有冬灌的方法。 即,在冬天往地里浇水,然后冬日,水虽然结冰了,但是,太阳有时出来之后,冰会化一些,能在漫长的冬日,不停的给田地补水。 汉代有无冬灌技术呢。 想来是没有的。 纵然有,以汉代的技术条件,在灌溉几乎全凭人力的时候,冬天哪里有闲工夫去砸破河上的冰面去挑水浇田呢。 故,结合实际来看,纵然冬灌可能会很有用。 但是,没有推广的条件。 【得时之和,适地之宜,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