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喜县-《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2/3)页

    ——

    刘关张三人,跟着李孟羲来到了李孟羲所说的开垦的地方。

    不是别处,就是文安县城北大路,大路两边,有很宽广的空白地带。

    这是李孟羲找到的第一处可开垦为耕地的地方。

    刘备讶然,这附近好大一片,哪里是田,分明是路,车来人往的,路都被走瓷实了,怎么可能种出来粮食。

    “县丞往东十里,有河滩,河滩多淤泥,淤泥肥沃。

    若把从河滩处担来,铺在此方圆之地,某算过,大致二十担,可铺就方圆两尺,厚两寸之土。

    大致土有一掌之深,便足可耕种。

    我军人力充足,民夫万余人,哪怕每日,只铺田一亩,百日,便是百亩田,或可经营。”

    李孟羲的思路,总是这么奇怪。

    刘备三人怎么也没想到,地还能这么种,还能从十几里挑土挑过来铺成田之后再种。

    刘备三人没见识过,李孟羲见过实例。

    刘备没见过红旗渠,没见过大寨,自然,不知劳动人民的伟力,有多强大。

    于是,在李孟羲的提议之下,安喜县近郊,一切无主并且有可能开发成耕地的地方,零零散散,统计出的,加起来粗略估计,可开垦的耕地有五万多亩,数量喜人。

    五万多亩,是个什么概念呢,义军平均,每人可有耕地五亩。

    汉代的亩比后世的小,大概为后世的四分之一。

    折算下来,大致,每人一亩地。

    一亩地,一年收到粮食,汉代的麦子产量是两百多斤。

    按一个人,一天得吃两斤粮食的量来算,这些耕地,如果全部开垦出来,能解决义军万余人三分之一的口粮问题。

    而开垦这些耕地,少说得一年。

    一年之后,义军三分之一的口粮可以自足了。

    然后,再怎么说,也是一个县呢,地域开阔,各种比较难开垦的地方,百姓不是不想和不能开垦,收成低,灾荒不断,再加赋税严重,整日辛劳,还不一定能吃饱肚子,开荒,非一年之功,性价比太低,而风险大。

    百姓没有本钱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去赌。

    唯有,义军有很多闲人,又不在乎风险,才有精力大规模开荒。

    ——

    讨伐黄巾一年以后,公元,185年,安喜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