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代币-《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看来,得按和木匠营一样的安排了。

    木匠营现下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五十人,五个木匠队,这五队人,只负责做军中急缺的板车,而不管其他。

    另一部分木匠除了做板车,别的木工杂活全都干。

    而且,木匠营的“薪资”方式也有现成的可参考。

    做板车的木匠,按件发“工资”,放在与织物缝补相关的工作,等同柳氏用织机织布。

    木匠们做一辆板车,赏粮五十斤。

    柳氏织一匹布,赏粮两斤。

    两种工作,薪资差不多的。

    十个木匠一周左右做出一辆车,共分粮五十斤。一人七天忙碌,分到五斤粮。

    跟柳氏两三天织出一匹布,分得两斤粮,差不多的。

    按木匠营的模式,既然柳氏要专心织布,那么就可以从妇人们中找一些人,来做除织布以外的像是缝制军旗之类的杂活。

    可是,虽有木匠营成功的经验参考,但木匠营的方法,并不能完全用于妇孺营。

    首先,是工作多少不同。

    干杂活的木匠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活不断,而缝补有关的杂活很少。

    其次,木匠营有专人管理,分活什么的管理的井井有条。

    而妇孺营,没有一个能像鲁犁一样,能帮着分活的人。

    木匠营做杂活的木匠,其工资是固定的十三斤粮食,有活来了,是轮着干的。

    这样的方法,用于妇孺营不行。

    李孟羲认真思考之后,想出了另一种分派工作的方法——计件,又不完全计件。

    考虑到缝补相关的工作,普遍强度较低,一件工作,不值一斤粮。

    李孟羲想到的是,把旗帜交给一人来缝,缝好之后,给其一片竹片,竹片上写2,或者写5,数字不同。

    等干其他更轻的活的时候,给一个写1的竹片。

    然后,当竹片的面额凑够十或者二十的话,可换一斤粮食。

    神奇的代币制度出现了,大致等同纸币出现的意义。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