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尊长之风-《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1/3)页
七八个人编一伍,虽然人力配比较为合理,但是并不太好管理。
最简单的方法,还是十人一伍。
查着方便,管着也方便。
李孟羲大致数了下,今天一起来宰牲口的屠夫,有二十四人。
义军万余人,屠夫二十四人,这个比例,应该合适,或许偏高了。
为什么李孟羲认为比例是偏高了呢。
因为李孟羲想起了前世,村里两三千人,有一家卖肉的,平日这一家卖肉的隔十来天杀头猪,足以供应全村的肉食,甚至逢年过节,邻村的人都有来买猪肉的。
而且现代人生活水平比较高,每月都买不止一回肉。
而古代普通百姓,可能一年到头吃不上一回肉。
在前世,一家屠户能供应三四千人,在古代,供求的不同,可能一家屠户,能供应四五千人。
也就是说,义军现在万人,按照平均人口比例,屠户也就那么三四个才对,这其中还包括张飞张翼德这个有名屠户。
感觉人数不太对,李孟羲不由挠头。
李孟羲离神机妙算,尚差十万八千里。
太稚嫩了,太想当然了。
古代都是大家庭,一家是屠户,男丁是杀猪的,上至此男丁的老父,同辈的大哥二哥三哥,晚一辈的子侄们,肯定也都会杀猪的手艺。
所以,万人的人数,李孟羲猜测屠户三四个是平均比例,把个,换成户,一万人有三四户专门杀牲口为生的屠户,这个数量就对了。
三四户,每户五六个左右会屠宰手艺的男丁,加起来,不正好二十人左右。
一头不知是被雨淋死的,还是被雨声吓死的牛,还有一头骡子,被屠夫们屠宰完毕。
装肉的工具是大筐子。宰好的肉块就放在筐子里,放了满满三筐,剔干净肉的牛骨,被屠夫们用斧子斩成一段一段的,装在了另外的筐子里。
之前让民夫们扎营的时候散出去找树枝藤条什么的编筐换粮,这段时间下来,编的大筐这不就派上用场了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