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秦之刀斧,汉之白骨-《我在三国教书那些年》


    第(3/3)页

    这一脚若是落在人身上,肋骨岂不咯嘣一声就断了?

    张飞来找茬之后,再也不见刘关张任意一人前来,只是从刘备中军大帐之中,嚎哭声时有时无。

    李孟羲左看,是刘备的大帐,右看,是东一撮西一撮的俘虏们,李孟羲发现自己和弟弟变得孤零零的了。

    事情与李孟羲预料的不对,他本以为,向刘备分说天下大势之后,刘玄德见贤眼开,立马给自己个狗头军师什么的当当。

    然而,半天过去了,中军大帐一点动静也无,刘备就像死掉了一样。

    (哪里出问题了?)李孟羲摸不着头脑。

    投靠刘备是自己和弟弟唯一能活下去的机会了,一定要把握的住。

    生死攸关,由不得李孟羲不认真,他开始认真回想自己初见刘备的过程。

    李孟羲是做足了准备才决定见刘备的,并且他很清楚自己该和刘备谈什么?那就是,空谈天下大势,细则一点不谈。

    空谈天下大势,比较好忽悠人,而且效果也好;不谈细则是因为李孟羲清楚的知道,在陌生的东汉末年,他连大汉有多少州都不知道,连这个时代士兵的行军能力也不知道,约等于一个文盲的情况下,没办法细谈兵法之类的专业问题。

    最开始,一切都按李孟羲所想进行的。

    一进中军大帐,便直言黄巾动(喵)乱之因,一下就抓住了刘关张三人的注意力。

    到了争辩时,张飞冲动,看问题也浅薄,辩论只纠于黄巾本身,他最容易对付。关羽难对付的程度就上升了一截,关羽看的更深一层,看的是军势,是政令。到了刘备,辩论又上升了一个层次,此时,到了天命,到了国运。单从争辩的角度来看,刘备此人,境界比关张二人深远的多。虽然武力不足,他作为领头之人,当之无愧。

    依靠着自身远超这个时代的见识和知识,艰难赢得数辩全胜。可是后来就变了,因为所受过的教育,那是来自两千年后已经被总结出来的历史规律和论点,李孟羲被这些先进又客观的史观影响颇深。

    为了应对刘关张三人的唇枪舌剑,李孟羲以一敌三,越辩越在状态,最终,连大汉天命已失这种话也说出来了。

    偏偏,在汉室宗亲刘玄德面前说这种话……

    李孟羲赢了辩论,却输了大局。大局就是他自己和弟弟能不能得到刘备义军的庇护,不至于饿死荒野。

    李孟羲弄清楚自己失误在哪了,他不由得捂住了额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