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殿下,三个一政策是什么政策?”李勤俭也呆住了,他哪儿听说过什么三个一政策? 李承乾道:“所谓三个一政策,就是吃一年、存一年、保一年!只有如此,我大明才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要是再遇到类似于前几年那般的天灾,我大明也不至于没有抵抗之力。” 听李承乾这么一解释,众人顿时就懂了。 说到底,还是为了保证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老百姓只要能吃饱肚子,就不会乱。 不过这个政策好是好,但所需的粮食太多了。 “殿下,这么多粮食筹措起来,怕是不易啊。”李勤俭说道,“最近周边各国几乎都不售粮食于我大明了,若非是用军械交易,我们现在库存的粮食可能会少七成!” 他之前作为户部侍郎,对于这些太了解了,户部之所以能囤积一年半的口粮,说到底都是大明用军械和人换的。 可用军械交易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 毕竟,那也是一种资敌行为。 “所以说,我大明必须提高自己的粮食产量。”李承乾也明白这个道理,当即问道,“本王问你,你户部在这方面可有什么计划?” “回殿下。”李勤俭说道,“微臣之前的确做过一个计划。” 说着,李勤俭就从袖笼之中拿出一个奏章说道,“还请殿下过目。” 这奏章是他早就准备好了的,原本是计划在大朝会的时候,上奏李承乾的,结果谁知道李承乾简直就是个奇葩,大朝会光听他一个人巴拉巴拉去了,根本就没给众人开口的机会。 他之前还以为自己的奏章估计要之后再找个机会呈上来了,当然,和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人,今天可不少。 等袁公公接过奏章递给李承乾后,李勤俭见李承乾已经开始过目了,这才说道:“微臣做了一个长久计划,姑且称之为四年计划。 这计划,也是根据大明王廷如今的实际情况制定的。 按照大明的实际国情,今年,大明的畜牧业会复苏,但效果应该不大,根据微臣了解的情况来看,今年的大明王廷,畜牧业最多只能恢复到之前的两成多一点儿。” “才这么点儿?”李承乾还没看到这里,当即有些讶然地问道。 两成多一年,呵呵,这可真不多。 “是的,只有这么点儿。”李勤俭说道,“不过微臣经过计算,在第二年的时候,我大明的畜牧业应该能恢复到往昔的五成,第三年不出意外的话,能恢复到往昔水平,第四年甚至能超过往昔水平的三成左右。 这也就是为何微臣要将称之为四年计划的原因?” 再次听到四年计划这个词儿,李承乾莫名的有些乱入的感觉。 这名字听起来还真有些熟悉,强行将那个古怪的念头从自己脑海中驱逐出去后,李承乾这才问道:“如今我们的畜牧业还不及往昔的三成,真有把握在第四年恢复并超过往昔水平?” 这个涨幅单看一年的增幅,确实都算情理之中,但四年翻了几番的增幅确实让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李承乾这么一问,李勤俭便说道:“应该能做到。” “嗯?”李承乾眼睛一眯,“能做到就是能做到,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什么叫应该能做到? 应该这个词,怎会从李尚书的口中说出?” 对于李勤俭的答案,李承乾很不满意,当下语气也就低沉了一些。 跟随李承乾这么久,李勤俭一听这语气,顿时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了。 说到底,为官一途,他要走的路还很长。 君臣奏对,岂能用应该、可能、也许这些模棱两可的词汇? 想到这里,再想想李承乾那低沉的语气,李勤俭的额头不由的冒出了密密麻麻的细汗,当下,李勤俭就差双腿一软跪了下去。 别说他,其余众人尤其是王玄策、普西偌这些初入官场的人,也是大气不敢出一个,不得不说,经过过去这两年的蜕变,李承乾的一举一动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君王了。 当下,李勤俭也是硬着头皮,躬身说道:“微臣失言,还请殿下责罚。” “责罚就不必了。”李承乾摆了摆手道,“不过尔等都要记住,本王不希望再听到这种不确切的答案。 凡事能不能做到,都得给本王一个准信,应该可能也许什么的,就别拿来糊弄本王了。” “臣等不敢。”一听到糊弄两个字,众人齐齐躬身道。 李承乾冷笑一声,又看向李勤俭继续道:“那李尚书再说说,畜牧业在四年恢复并超过往昔水平,能不能做到。” “只要殿下一道手令,定能做到!”李勤俭立马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