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事关重大,孙儿怎么敢口出狂言?”朱瞻垶自然知道此刻的老爷子最想要听到的是什么话。 这并不是妄言,而是他考虑了几个月之后才得出来的答桉。 谈起种花家成立之后的成长史,红薯无疑是在吃这个问题上占了很大的篇幅。 前世朱瞻垶曾今听村里的老一辈说过那段时期,那时候真的就是红薯救了种花家千百万的人民。 后世红薯的产量极高能达到五千到七千斤,土豆的产量还要更高一些,轻松过万。 但那都是经过后世科研改良之后的品种,还有农药化肥的辅助,以及众多农用器械的深耕细作,想要在明朝这个时期达到后世的产量,那无异于是天方夜谭。 但朱瞻垶知道,传统土豆的产量就能够达到三千到四千斤,就算是刨除了农药化肥和农业器械的作用,给个一千斤应该是不算过分的。 而且这个时代也不是没有肥料,要知道,光是应天府内收夜香的就有大大小小十几家,这些人甚至经常为了收夜香打起来。 “爷爷,就算是您不相信孙儿,也得相信那位吧?”朱瞻垶看着老爷子仍旧沉浸在震惊之中回不过神来,不由得笑着指了指自己的脑袋。 “相信!相信!爷爷相信!”朱棣回过神来,一脸狂喜的看着自家大孙子,宛如是看着一块宝。 此时,朱棣的脑海中又想起了那句他爹在梦里说的话: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爷爷,您就放心吧。”朱瞻垶笑着站起身走到了老爷子的背后,开始给老爷子理着气。 “只要郑和能够顺利的将东西带回来,那孙儿保证之前说的都是真的,就算是考虑到橘生淮北的问题,但想要达到稻麦产量的两倍是轻轻松松的。” 在这个问题上朱瞻垶从来就没有怀疑过。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道,明朝的人口自建立时的六千余万增长到万历年间的一亿六千万,这里面有一个人的功劳。 这个人就是红薯之父,陈振龙。 陈振龙本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名普通士子,但因为屡试不第,再加上当时家乡贫苦又有天灾侵扰,陈振龙不得不弃儒从商,跟着船队出海经商。 当时的陈振龙在菲律宾等地见到了红薯,联想到家乡因为天灾而吃不上饭的百姓,就想着把红薯引进到大明栽种。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