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建昌解围-《革宋》
第(2/3)页
这时候大家才发现果真没见着这两个人,除了杨林,辜祗,熊枭和方道龄,所有人都叽叽喳喳,询问周珺珉和摩柯的去向。
陈拓这时也才发现自己的侍卫队长摩柯没有回来。
“辜先生……”陈拓看向辜祗。
辜祗原也不是故意隐瞒,主要是将周珺珉和辜祗私自调动,本来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且有可能触动军中大忌,只是想瞒住大伙,等有了结果再说。现在方道龄提起来,一方面羞于自己小人之人,另一方面也不敢直接说出来,当下一面朝陈拓和方道龄施了一礼,道:“督帅,方先生莫急,结果今天下午便见分晓。”
陈拓知道这些古代的谋士总喜欢卖关子,但是结果往往是惊喜,于是也不追问,方道龄更加不会询问了,或者可能他已经知道了辜祗卖什么关子了。
可是原本兴高采烈的众人突然静了下来,这时候方道龄才笑呵呵道:“好啦,贫道冷水浇过了,现在给大家赔罪,今天请诸位到城中的酒楼中小酌几杯,一来欢迎熊枭将军,另一方面恭贺督帅又得数位良才,以后这绞脑汁的活又多一个人分担咯。”说着方道龄调皮地看了一眼辜祗,辜祗笑着深深地施了一礼。
陈拓却嗔怪道:“这种喜事,哪能让方先生破费,自然是我来掏腰包了。”
“呵呵,我腰包里的不是督帅给的么?”方道龄一边说一边拍了拍自己的腰带,笑道。
众人也跟着笑起来。高兴地准备去建昌城中最大的酒楼中好好吃一顿。虽然有大军包围在外,可是一直没有什么大的战事,城头也只留下了柏寒和蓝耿分别留守在南西二门。
城里前几天闹过粮荒,很多城里的产业无法经营,但是随着后方的包围被解除,刚回到武隆城的万里征便征集了大量粮草,运到了建昌城中,陈拓在保证军粮的情况下,低价卖了一些给城里的百姓,这样原本死气沉沉的建长城终于恢复了些许活力,更为可喜的是,嗅觉灵敏的商人们重现跑进跑出大理的宋朝的边境,这跟陈拓在建长城实行罕见的重商政策是分不开的。
建长城最大的酒楼叫福贵酒家,规模比起大宋的来,算不得什么,桌椅等器具也逊色许多,但是在这边城之中已经是少有的大酒楼了,掌柜的是个当地苗族人,汉姓圃,名福贵,在建长城摸爬打滚了几年,才有了这个酒楼,原来一直本分经营,也算是糊口饭吃,基本上做汉人的生意好做,都能收到帐,只是本地的官家,富贵家生意做不了。可是上个月开始变天了,一群自称中华军的人接管的城池,一方面解除了店门不准对大街的限制(大理此时依旧沿袭着唐朝时候的城市规划),听说中原的汉人也是这样。另一方面来吃饭的军大爷乖乖的现场结账,从不拖欠,虽然给的是大宋的铜铸钱,但是这在大理是可流通的货币。(其实那时候不仅是大理,宋朝周边的国家都接受宋朝的铜钱,包括宿敌辽国和西夏,跟现在的美元一样。)更加破天荒的是,他一个小小商人还被那个叫什么“督帅”的人任命当了个小官,这可是想都想不到的啊,虽然官不大(其实也算不上官了,只是陈拓让他当了酒业行会的会长,并不供给俸禄的),但是总算是素来被人轻视的商人里面有头有脸的人了。
陈拓等人一进这家酒楼,圃福贵连忙上来招呼,里面杨过他是认识的,平时跟中华军打交道的时候见得最多的就是杨过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杨过应该算是自己的上司了,还有一个杨奉,应该比杨过要小一些(其实不然,只是家族辈分摆在那,杨奉纵使已经全权接管了中华军的后勤保障工作,此时也还在城中忙着接收粮草,以及调拨运粮军队去往黎州叙州屯田,而建昌城中的行政事物基本上也都交给了杨过,某种意义上说,杨奉的地位远比杨过要高。
不管怎么说,圃福贵已经猜到进来的这一群人绝非等闲,可能就是中华军的几位头头,于是也不敢怠慢,堆着笑道:“几位贵人驾临弊店,真是荣幸之至啊。”
杨过走上前道:“圃掌柜,也别客套了,给我们开一个雅间,回头找那位道长结账。”说着杨过笑着指了指方道龄,刚才一路上大家都在拿方道龄一个出家之人哪来的许多黄白之物,可是毕竟口才比不上方道龄,都被一一挤兑了回来。现在到了酒家,杨过还不忘这茬。
方道龄在中华军里面放肆可以,但是一到普通人面前还是有些顾忌自己的宗教身份,连连摆手。
圃福贵也笑道:“岂敢岂敢,自从中华大军到了建昌城,我这小酒楼生意是越来越好,这顿饭理应由小人请。”
虽然话这么说,陈拓却早已把与民无犯写入的军法条例中,自然不能带头违背军法了,帐是逃不掉的,圃福贵也知道一些,但是客套话总要说说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