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汴京风云(三)-《革宋》


    第(2/3)页

    “兄长所虑甚是,长期以来,我朝将官实行论调制,以致兵不识将,将不知兵,打起仗来,指挥混乱,阵法也起不到效果,这样下去,我天朝之师岂不天天为党项小儿欺辱?”

    一谈起军制改革,曹郁顿时兴趣大增,见陈振也有些见解,连忙从袖口中摸出一卷文书,递给陈振:“贤弟,这是我写的《军改策》,你帮为兄看看,可有疏漏之处,一会呈给吕大人看,希冀能为所看重。”

    陈振接过曹郁的《军改策》,心想这曹郁果是爽快之人,自己的策书随意就交给这个刚刚相识之人,当下陈振也就不推诿,示意跟着来的两个手下把伞举过来,挡住雪花,以免落到纸上,细细的品读起来。

    就陈振来说,对军制了解不算很多,但是从曹郁的策论中,可以看出他对军制改革的研究已经达到了很深的地步,整篇策论长达五页,内容涉及从三司,枢密使到地方乡兵,壮丁,都有它的见解和改革的建议,而且都很独到。

    陈振一边看,一边向曹郁讨教,风雪已经完全被两人忽略,就这样过了半个时辰,吕府的大门中徐徐打开,吕福走出来,从考生们手中接过名帖。

    “各位,老爷请大家去大堂中等候,请随我来!”说着,吕福拿着一沓名帖又走了进去。陈振,曹郁并其他十几位考生陆续进了大门。

    进门穿过一个长廊就是大堂,里面已经摆好了十几张桌椅。待陈振等人各自坐下,下人们也端来了热茶,为考生们驱寒。

    又过了片刻,吕惠卿才笑呵呵地走了出来,一边走一边还笑着说道:“不好意思,本官方才有些琐事,没能及时出来与大家相见,还望见谅,哈哈。”

    考生们纷纷站起行礼,连说:“不敢当,不敢当。”

    “请坐!”吕惠卿向考生们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自己也在主座上坐了下来。

    待吕惠卿在主座上坐定,考生们方才按照顺序,自报家门。并述身(自我介绍)明志(阐明自己的志向或者自己的观点)。

    “学生唐州卢慈焕,省试一等第二十七名。”坐在左手第一个座位的清瘦书生站起身来,手捧一张纸,“写策论《分田亩丈法》敬上,愚以为……”等吕福将纸上拿到吕惠卿手上,卢慈焕便滔滔大论起他的分田方案起来。

    接下来的程序都大致一样,每个考生报名号,呈策论,然后在吕惠卿一边观看的时候一边讲解。吕惠卿至始至终都没有再说一句话,脸上始终保持那春风化雪般地微笑,他倒不是觉得无聊,只是这是他观察人才的方式,对这个普通人看来无聊之极的过程,吕惠卿可是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应付,每一篇策论他都仔细的读过,每一段解说他都仔细的听。

    陈振是最后一个起身的考生,也是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当吕惠卿听到陈振自报姓名的时候,脸上波澜不惊的神色终于有了微漾,陈振今天拿来的是比上次关于变法更深入细致的一片策论,是关于官员冗余问题的,名曰《去冗余论》,待陈振讲完,吕惠卿还在读那片策论,过了片刻,方才抬起头来,笑道:“各位对变法的了解都很独到,但是毕竟涉足朝廷事务未深,有些地方未免过激,或者臆测成分较多,当然也有一些对本官有所启发的良策,比如‘募兵法’、‘修学入乡,以利传道。’、‘封将以敌地,使之攻坚。’还有‘清查冗余,节省朝费。’等等都是有所见识的,本官自当一一留存,以作交流广通之用,三日之后吾皇亲临考场,万望各位发挥真实才学,莫要负了圣贤教导,皇恩浩荡。”

    考生们齐齐站起,口中念念有辞:“谢大人教导,学生谨记!”

    “哈哈哈,”吕惠卿大笑几声,对考生们说道:“现在日已过午,各位如不嫌弃,就在陋宅用过午饭再回去吧。”

    大家可不要以为这是客套话,吕惠卿留考生在这吃饭可是一个程序,考生拜望官员正事办完,还有些事情要了结的,一是考生送礼,二是官员点拨考试。所以说,官家的饭不是那么好吃的。官员一般视考生送礼的多少来决定点拨的多少,比如送钱一百贯,可能官员只给你一句似是而非的话,领悟力好的,就物有所值,不好的,钱就白花。当然也有不交的,实在交不起的,那就只好拍屁股走人了。

    陈振这次拿来了三千贯,不算多,因为拿上万贯来的人也不是没有,但也不算少,比如曹郁,因为是武官家庭出身,只带了八百贯。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