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官难当-《商宦》


    第(2/3)页

    杨正洪愣了一下。没说话,不过脑子里却在迅速想这个问题。陈江到底什么意思?沉吟片刻后。他笑着说:“这是好事儿嘛,眼下旱是要抗,而且必须抗到底。”

    宫胜结巴了几下,没敢把听来地小道消息告诉杨正洪,默等半天,不见杨正洪有新的指示,告辞走了。

    杨正洪将自己关在办公室,独自呆了一下午。快下班时他打电话给组织部长,说黄紫县县长地事先放放,暂时不要跟别的常委提,啥时候动,等他想好了再说。

    吃过晚饭,杨正洪打算安安静静呆一会儿,把眼前地局势好好梳理梳理。

    一种不祥的预感告诉他,乌紫可能要出事,而且这一次,定是大事。这种预感虽是毫无来由,却很强烈,真是势。他知道,潜伏在乌紫的种种危机,可能要爆发了,这危机不光是他跟陈江、张晓文三人之间地矛盾,更可怕的,是那些乱七八糟一直被拖着被压着的事儿,只怕这一次,是要全面开锅了。

    杨正洪感到怕,感到急,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怕和急,而是作为一个五、六百万人口大市的市委书记,从内心深处生出的那种真怕、那种真急。

    兴许,真的是他在乌紫干得太久了,不出事也得出事了。早知如此,他就应该在两年前那次调整中顺顺当当离开乌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可当时,他还硬是咬着牙跟省委说:“既然没有非调整我不可的理由,就让我在乌紫再干一届。我不想让乌紫在我手上变成这样,我要把原来那个乌紫重新打造回来。”在他的坚决要求下,省委最终还是尊重了他地意见,让他继续留任乌紫。

    “好,我们期待着你……”

    仔细想来,当时的省委书记的语气是含混的,眉宇之间似乎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忧虑和惋惜。

    没想到,这一期待,就把他彻底地困在了乌紫。

    杨正洪现在没时间伤神,更没时间后悔,他要抢在矛盾彻底暴发前将最棘手的两件事理出个头绪,至少要有应对的准备。一件事,就是乌化集。乌化集团是乌紫的老国有企业,一度非常辉煌,不只是乌紫的经济支柱,在全省也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

    可惜他到乌紫后,企业一年比一年不景气,遭遇了空前的市场危机,加上管理滞后,设备陈旧,技术更新赶不上去,企业在市场上屡屡碰壁,到目前为止,已停产两年零七个月了,两万多号工人均已下岗休业。

    如果乌化真地破产倒闭,对乌紫来说,真是件不敢想象的事,就是对全省而言,恐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问题在于。仅凭乌紫的力量,仅凭他杨正洪一人,要想救活乌化,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杨正洪不是没作过这方面的努力,他作出地努力真是太多太多了,可惜到头来都是无济于事。乌化这棵老朽的大树,怕是再也无力回春。

    杨正洪不甘心,他真是不愿让这么庞大地一个企业集团,说死就死掉,更不愿看到职工天天排着队。到市政府上访。所以他才冒着巨大地风险,将乌化地起死回生押在了瑞特公司身上……

    这可是一步险棋啊,弄不好就会鸡飞蛋打,什么也抓不到,而且还会授人以柄。为下这个注,杨正洪不知折腾了多少个日夜他还在犹豫,要不要把这张牌打出去?要打的话,又该怎么打?他还是决定狠狠地赌一把。赌好了。乌化不但能救活,还能重放光彩,那么他对乌紫,就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善事。如果赌输了……

    杨正洪不敢想下去,也不愿想下去,狠狠地摇了下头,将这个“输”字甩出了脑外。

    杨正洪思考地另一件事,就是黄紫河流域的治理。一提这事,杨正洪忍不住要对张华山来气。如果张华山能将关井压田的设想早提出几年。他杨正洪也不会犯那么多错误,更不会豁上命地把山区的农民往下移。搞什么开发

    结果,他把农民移了下来,开发区也建成了,井打得到处都是,张华山却忽然上书了。强烈要求省人大形成决议,对沙漠地区采取关井压田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延缓流域地下水开采速度。给黄紫河流域以喘息的机会。

    省人大组织专家和学者进行论证,并在年前召开了听证会。结果,在二次常委会上形成决议,要求乌紫市对流域内的黄紫县等过量开采地下水的地区进行关井压田、退耕保林。

    杨正洪不是说反对这个决议,他是担心这样一来,乌紫付出地代价就太大、太沉重了。农民受损失不说,市县财政收入都要受很大的影响,而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又甚至得改变方向。这一切,他不能不考虑。还有,当初打井开荒,市县是出台了优惠政策的,是积极鼓励与支持的,这才几年工夫,又要突然关压,让他怎么跟农民说?

    关井压田绝不是张华山想象得那么简单,只需形成个决议,下个文件,就能把井关了、把田压了,那得跟农民一户一户地谈、逐个逐个地做工作,此外,还要核对当初打井垦荒的投入,以及未来五年的收入,这些钱都要补偿,可补偿金从哪儿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