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救灾-《商宦》
第(2/3)页
杨正洪告诉他。他也在赶赴灾区地路上。和他一块儿行动地。还有装载着救灾物资地军用汽车和几百名解放军战士。
张晓文马上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在打麦场上地干部和村民。村民地情绪慢慢地稳定下来。
那些土坯盖地房子开始倒塌,顷刻间淹没在滚滚洪流中。人群中不时地出现不安的情绪。张晓文尽量说服群众安心等待,救援地队伍马上就到。
救援部队把受困的群众转移到离村子不远地高坡上,很快搭起了简易帐篷,安顿了灾民的生活。接着抢修被洪水冲垮地河堤。
傍晚时候,雨小了,洪水也慢慢地退下来。第二天,洪水基本被限制在那条河里,洪水对村庄的威胁解除了。杨正洪去别的地方查看灾情,张晓文留下来和县上乡上的干部一起,组织群众救灾。
洪水过后的村庄惨不忍睹,低洼的地方汪着混浊的残洪,空气中弥漫着腐臭的气味,令人作呕。被洪水冲垮的房屋瘫伏在雨水中,房主人一边哭泣,一边扒拉着屋顶的椽子、檩子,企图从这堆废墟中抢出一点有用的东西。结实一点没有倒塌的房屋,地基已经下陷,墙体已经裂缝,被褥、锅锅碗碗等家用物品和刚刚收获的粮食,零乱地散落在地上,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泥。
他们查看牲畜死亡的情况时发现,牛马这样的大牲畜在洪灾中挣脱棚圈的束缚逃出来了,最惨的是羊,它们永远是弱者,在一处最大的羊圈里,洪水来时圈着二百多只羊,洪水过后无一幸免。圈墙倒塌了几处,圈顶被洪水冲走,这群可怜的生灵在洪水到来后做过垂死的挣扎,棚顶上没有被冲走的椽子上挂着一只只羊的尸体,可以想象,被洪水围困在圈中,无处逃生的它们,在绝望中,凭借洪水的浮力,极力把头伸出棚顶,把生还的希望寄托在这最后一搏上。
灾区需要消毒,需要掩埋牲畜的尸体,需要挖出泥土中的粮食进行晾晒,需要对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灾民进行救治,工作任务非常繁重。
几天以后,市上成立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下设若干专业小组:防治小组专门负责防止疫情扩散,救治受到病菌感染的人;消毒小组专事消毒工作;生活小组解决灾区群众的生活问题;等等。所有这些小组,在各级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条不紊地运转,确保了救灾工作的正常开展。
与此同时,市上动员市、县两级的机关干部分赴全市受灾地区,帮助灾民开展救灾工作。
从各县报上来的数字看,这次洪灾的损失是巨大的。在城市,有防洪设施,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在洪水漫过时安然无恙。受到严重损失的自然是农村。
张晓文在核对这些惊人的数字时,想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软弱无力。仅仅因为地表上的水量在某个小小区域的循环过程中,值超过了正常年景,就使得这一区域的人们多年甚至一生积累的生产生活资料毁于一旦。不要说发生“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天文事件抑或地质灾害了。
张晓文从自然灾害中看出,人类是不幸的,就个体而言,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同死亡做殊死搏斗——跟寄生在体内的微生物斗,跟自然环境斗,跟生存的压力斗,跟他的同类斗,一直斗到人生的尽头;人类又是幸运的,在无数次灾变中没有被毁灭,在无数次战火中没有被灭绝。人类是软弱的,生存环境的微弱变化就能造成大量人员的死亡和生存条件的巨大毁坏,就连寄生在人类体内的微生物也会轻易夺去一个人的生命;人类又是强大的,他们一次又一次的适应了变化了的环境,在与猛兽、与自然、与同类你死我活的大搏中顽强地走出来,脱离了与猛兽为伍的自然界,建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以极大的勇气和高超的智慧探索着未来的生活道路。
亲眼目睹了发生在本市的地震灾害和洪水灾害,又在媒体上感受了远在太平洋上灾害,任之良的脑海中闪现出一串串问号。他在想,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人类现有的全部知识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我们的世界呢?
常委会议研究完上报省委的灾情报告后,顺便议一议向灾区捐款的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