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潘烈道:一州银元司,掌控数十亿、百亿资金,其位不重乎;传文明之火于州郡,其位不重乎;镇守边疆,与异族战,其位不重乎。且现在郡守、县令都有人在位,夫子认为他们都德不配位乎。 蔡邕一听,顿时明白。 说白了,就是大汉官职有限,不能安排那么多太学学子上任。 以前一个人的德行、治学水平,需要上官来推荐,称之为举孝廉,一县之地,难得出一个人才,在士族阶层有意识的压制下,官位竞争并不激烈。 现在,能成就儒士者,德行和治学水平相当于得到天地认可。 士族阶层虽大,大得过这方天地? 短短半年时间,在太学院中成为儒士者,就接近百余名,而且很多人都出身寒门,如何安排,确实成了一个难题。 蔡邕沉思一阵,觉得有三条路选择,总比呆在太学院中空耗岁月强。 蔡邕问:各州郡学院是怎么回事? 刘宏笑着,让潘烈解说。 潘烈道:如今儒学境界划分,已相当明确。学士境(正气境)、儒士境、大儒境,三境修行方略侧重点各有不同,不如分开授学。 以童子入学,五岁启蒙,始读经书,至十四岁成人之前,可为童生,当有学士为老师,教授童子。此为第一级学府,可称学院,放在各地培养皆可。 童生养气有成,领悟浩然正气,升为学士。当有儒士为老师,教授学士,此为第二级学府,可称大学,一郡之地可设一院。 学士修行有成,明悟己道,修行儒家经义有成,成为儒士。当有大儒为老师,教授儒士,此为第三级学府,可称博士院,一州之地可设一院。 最后,就是夫子讲经之地,如太学。 为正名正典,唯有取得学士、儒士、大儒职称者,才能开院授徒。 学士、儒士证书,可由太学院颁发; 大儒则为大汉国士,当由大王亲自颁发。 我向陛下请示,学士、儒士、大儒当对应县令、郡守、刺史俸禄,夫子对应三公待遇。 蔡邕沉思一阵,言道:此法可行。唯一需要解决的待遇保障问题。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