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略施小计-《桃花书生》


    第(2/3)页

    他没料到晚上会被召进宫中,心中忐忑不安,这个时候想知会太后一声定无可能。只能是壮着胆子听天由命,要杀要剐悉听尊便了。

    他心里暗暗打鼓,难道是因为那个折子的事情?

    到任还不到三天,找他告状的举子就有十来个。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言官,圣上专任的耳目,专司朝政监察之职,职责所在,他不能不认真对待。以前自己对春闱黑幕虽有耳闻,但总是将信将疑。举子们言之凿凿,又有确切的线索和证据,他也终于确信无疑了。事情牵涉到太师等人,他就不能按照正常的渠道写奏折,听说下朝之后的急奏可以直接交到圣上手里,他这才递上了自己用一个整晚时间写成的折子。

    终于,圣上开口了:“周李龙,你的字写的不错。”

    这是怎么回事?半夜三更找自己来,不会是为了探讨书法吧。周李龙一时脑中凌乱。

    “谢圣上夸奖,微臣惶恐。”

    赵倨冷冷地说:“你还知道惶恐?不错。你才到京都几天?折子里都胡说了些什么?”

    进入了正题。

    果然是生气了,既然已经知道了原因,周李龙反而不再紧张,恭恭敬敬地回道:“微臣所言并非胡说,都是有根有据的。”

    赵倨居高临下,口气生硬:“你奏折中说,会试黑幕重重,考官贪墨作假,你知不知道,会试之时有锁院、封弥、誊录、监门巡铺诸多措施,作假绝无可能。既无法作假,考官请托,暗箱操作不是胡说又是什么?”

    看来这个圣上也不是什么都不知道。

    科举一制,起于隋朝。到唐代逐渐完善。因为后期作弊成风,朝廷采取了很多措施加以防范,锁院、封弥、誊录都是其中之一。所谓锁院,就是主考官自受命之日起,就一直被锁进贡院之内,食宿都在其中,一直到放榜才能出来。如此,考官与外界就被隔绝开来,请托难以得逞。封弥,就是将试卷上举子的姓名、年龄、三代、籍贯等密封,代之以字号,以防考官评卷时徇私。誊录则是后来增补的办法,封弥后的试卷虽然看不到举人的姓名,但是字迹依然可以辨认,还有句子在试卷上做上记号,也可使考官发现。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先将封弥后的试卷编号,再交给书吏誊录,对读无误后,副本再交考官评阅。这样一来,考官面对的都是字迹完全相同的卷子,考官与举人暗通的路子被彻底堵死。

    监门巡铺是举人进考场前会有专人搜身,考试过程中有官员巡查,以防考生夹带和找人代笔。

    赵倨虽然不问政事,却一直附庸风雅自视清高,很看重举子的文采,因而对科举考试也有所关注。每三年一次的会试是国家大事,是以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上次在馨香楼,他曾经故意试探过李墨源,得到的回答很满意,考官们并未贪墨,举子们也难以找到门路。

    对于赵倨的责问,周李龙却并不慌张:“圣上所言千真万确。但如果主考官泄题,是不是通了关节的举子在场外就能做好文章呢?再与主考官约定试卷开篇第一个字和末尾一个字,是不是可以躲过所有的关卡而暗度陈仓呢?”

    本来周李龙是不应该用这种语气回答圣上的问话的,不过周李龙新官上任,不知忌讳。如此放肆,一旁的李德福暗暗着急。

    出乎意料的是,赵倨并没有生气,因为周李龙话中透露的玄机,让他心中猛然一惊,心有旁骛,也就没有顾及对方说话的语气。

    好像还有点道理。这么说还真是防不胜防呢?

    “但是,考官的任命都是临时宣布,圣旨一道,即刻就会锁院,怎么有可能事先暗通关节?”赵倨想到了周李龙话中的破绽。

    周李龙还是头都不抬地说:“这就涉及到微臣奏折中说的太师了。举子们说,今春会试的主考官已经由太师提前圈定了,就是礼部侍郎杨姚书、翰林院编修雷金鹏和天章阁直学士王康嘉中的一位。举子们请托时只要三人都不放过,又怎么会与考官失之交臂呢?”

    原来是这样。赵倨禁不住点点头,有理啊,看来周李龙说的不假。太师拟定的名单确是上述三人,只是自己暂时还没有决定罢了。举子们私下里果真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这风声露得也太快了,泄密者会不会真是太师?不会,按说太师是不会的,赵倨下意识地摇摇头,但不是他又会是谁呢?

    想到这里,赵倨脸上神情和缓,带了一丝笑容挥了挥手:“起来说话。依卿之见,应当如何补救啊?”

    周李龙的心终于定下来了:“谢圣上,臣以为,问题的关键还是考官的人选上。只要不过早确定主考,就无从请托,举子们也不可能提前与考官暗通关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