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风云百年劫(五)-《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东亚的这次战事,实实在在让这些老于外交事务的公使们跌破了眼镜。起先战端初起的时候,谁都不看好国力贫弱的日本,大清毕竟推行洋务已经三十多年了,还拥有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无论经济、军事都绝非日本可以匹敌的。

    然而看似庞然大物的大清,却一路从平壤败退回了辽东,不仅北洋舰队在黄海大战遭遇惨败,连旅顺军港也被日本人攻占了。仗打到这个份上,大清的虚弱已经清楚无疑,在各国公使们眼中,这场战事已经没有任何悬念可言了,就等着如何在战败的清国身上,最大限度的为本国谋求利益。

    可没曾想居然又传来清国在田庄台大捷的消息,不仅重创日军主力,还将日军压迫到了辽南,就连旅顺也被清国收复了。虽然这场战事还远没有到分出胜负的时候,但是以眼前的态势而言,清国已然将局面扳转了过来,毕竟清国的国力是摆在那里的,更关键的是,各国公使们都看的很清楚,这场战事只要一拖下去,日本人获胜的希望就会越来越渺茫了。

    风云突变,原本都在坐等观望,对于大清朝廷请求出面调停中日争端,表现出不置

    各国公使们,此刻纷纷向兼管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奕||外之意自然是很清楚了。外交事务,实力决定了利益,利益又左右着外交。各国的利益,尤其是经济方面,都在大清,而日本有什么呢?除了火山就是地震。

    即便是在复杂的外交格局上来说,清国对于西方各国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像英法等国,一直都希望能够在东亚扶持一股能够牵制俄国的力量,日本倘若战胜了,自然拥有了走上这个外交博弈舞台的机会,可要是败了,日本还能做什么呢?根本就什么也不是。至于俄国,沙皇的目标是东北,拥有像旅顺这样一个不冻港的渴望,几乎占据了俄国的全部神经。对于存在利益冲突的日本,自然保持着高度的戒备。

    ……………

    乐寿堂内

    慈禧面无表情的拨弄着手中的茶盏,目光却不经意的在下方那几个军机大臣脸上扫过,冷冷的打量着这些大臣们的神情。

    打从甲午这一战开始,慈禧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整宿整宿翻来覆去,五脏六腑内都是生生的气痛。今年是她自己的六十寿典,原本也是想着自己主持着朝政从洪杨之乱中一路走来,好容易让大清显出了一点中兴的气象,无论是修园子还是万寿盛典,也有个普天同庆昭示万方的意思在里面,可不曾想却被小鬼子搅得一塌糊涂。

    大清一败再败,慈禧这心里面的气恼和愤恨都快堆成山了,那是巴不得大清打一个大胜仗,既挽回大清的颜面,也出一出心头的恶气。可输了的时候想要打胜,真的传来大捷的消息了,慈禧心里却又愈发的不是滋味。

    这仗换了谁打胜都行,可怎么就成了皇上的胜仗了呢?如今街谈巷议,民心人望,皇上的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都快超过当年的圣祖康熙了,倘若照这样的局面发展下去,这大清还是自己这个太后在当家吗?

    “世铎,军机处拟定的表彰前线将士的章程弄好了没有啊?”沉默了一会儿,慈禧忽然抬起头,望着世铎不动声色的问道。

    听到慈禧问话,世铎赶忙欠了欠身子,一脸恭谨的回答道,“回禀太后,军机处这几日已经按照太后的懿旨,拟定了优叙有功将士的方略,奴才今日正准备上报太后,请太后的懿旨。”

    着,世铎从怀中掏出一份折子,双手捧着递给了走过来的李莲英。

    慈禧却没有立即打开,只是随手将折子放在桌上,用长长的琅指甲套轻轻敲打着折子说道,“你们那些个表彰方略我还不清楚,还不就是什么赐穿黄马褂,敕号巴图鲁这些个虚的东西,这一场大捷是前线将士用命拼出来的,没有些实在的东西在里面,岂不是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话音刚落,目光已经冷冷的投向了世铎。

    世铎心中一惊,太后的意思他怎么会不明白,这一仗是皇上带着众将打胜的,太后心里自然不会舒坦。这个时候朝廷表彰有功将士,其实也有个让施恩的意思在里面,要让大家伙都明白这份恩典是太后给的,恩出于上,这个上,可不就是太后她老人家。

    只是,让世铎万分为难的是,这一仗的建立赫赫战功的人,大多都是皇上的心腹,这施恩重了,难免会让帝党一系更加得势,将来说不得就是尾大不掉的局面,反倒把局面弄得更混乱。施恩轻了,又见不出什么效果,真正是左右为难啊。

    “回禀太后,微臣这些日子倒是有些个想法……”正在世铎不知道如何回答之际,一旁的孙毓汶忽然轻声说道。

    “微臣以为,这一仗胜得不易,胜得艰险万分,朝廷理应格外施恩,方能让前线将士感念朝廷的恩典,激发效死之心……微臣是这么想的,这一仗的首功之臣当是陈卓,陈卓才具卓然,胆识过人,更加之深通兵事,微臣兼管着兵部,想向朝廷建议,重赏陈卓,授陈卓兵部尚书的职衔,以其才能为朝廷分忧………”

    在座的这几个人都是老于朝局之人,忽然听到孙毓汶建言,破格拔擢陈卓为兵部尚书,都是有些摸不着头脑。这孙毓汶一向可是太后身边的亲信,怎么这会子倒像是替皇上在说话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