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新年一折-《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新年过后。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将陆续铺开。千头万绪的事情一大堆。尤其是编练新军的事情。招募兵员、筹建军饷、购置军械物资、聘请洋人教官。这里面的每一件每一桩都疏忽大意不的。而每一件事情归根结底。又都要着落到一件事情上面。那就是银子。户部翁同那里。年前就已经报出了一个朝廷财政的初步预算。朝廷东挪西凑能够拼凑出的银子不过一百万两。即便开年再从各处腾挪一些。也是远远不足敷用。银子的事情。要的到真正的解决。最后还是要靠林启兆提出的开办银行的方略。

    然而。经历过上一次挫折的光绪。此时面对这件事情显的更加谨慎小心。

    李鸿章会不会冒着被满朝大臣攻讦的风险。再上一次开办银行的折子。这是一个很大的疑问。慈禧又会不会答应开办银行这件事情。也未可知。

    在丰台大营的事情上。慈禧已经退后了两步。一步是罢免孙毓汶和刚毅。一步是同意裁撤丰台大营。编练新军。人的心里承受力都是有限的。光绪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挑战慈禧的心理底线。慈禧需要的是朝局平稳。其实光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还有两年就甲午了。乱。对谁都没有好处。

    还有一件事情。也让光绪心里很是有些怀疑和犹豫。不知道自己这次把袁世凯从朝鲜调回来。协助陈卓编练新军。究竟会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变化。利弊之间。眼前也很难去判断。

    这次袁世凯进京后。光绪故意把他凉在一边。冷落他。就是想看看袁世凯如何在这盘棋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能让光绪下定决心怎么去用他。然而袁世凯碰壁之后。立刻去往津门。重投李鸿章北洋的怀抱。其审时度势的精明和能屈能伸的气度。足以让光绪警惕不已。

    袁世凯想要依托北洋来展布自己的手脚。用意已经很明显了。北洋并不足惧。关键是袁世凯这个人。忽然让光绪很有些头痛。他发现袁世凯身上有一种很可怕的东西。现实!非常善于利用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利益。用的好便是一把锋利的刀。用的不好。可能就会伤到自己。怎么去用这个人。光绪一时颇为踌躇。

    就这么心中一团乱麻。脸上还要强装笑言。熬过了春节这几天后。初六一到。光绪便立刻召集军机上世铎等人。商议裁撤丰台大营和编练新军的具体步骤。

    丰台大营自从被陆军学校重创后。从上到下军心离散。换了从前。要是朝廷中传出裁撤丰台大营的风声。早就闹的沸反盈天了。这次却再无有一个人敢于出面闹事。年前世铎让兵部派员核查清点丰台大营实有兵员时。从提督托合泰以下。丰台大营官佐都表现出了漠然的态度。安静的呆在营房中等待朝廷最后的安置。

    虽然如此。却还是大意不的。一番商议之下。决定由户部先从今年朝廷的开支用度中。列支30万两银子作为裁撤丰台大营的费用。由兵部派员督促裁撤情况。一个月内。丰台大营所有兵士一律裁撤。一个不留。丰台大营所部各营大小将佐。视个人历年考核情况。或调往他处。或罢官去职。发一笔安家费打发回家。

    紧接着。初七日。光绪又下旨。以世铎牵头。陈卓和袁世凯协助。设新建陆军督练处。具体负责编练新军的具体事宜。而眼前的当务之急就是拟定新军编练方略。

    其实关于编练新军的方略。陈卓早已在年前就按照光绪的意思。初步拟定了一个详细的条陈。呈递给光绪。此时这一番旨意。让世铎牵头。拟定新军编练方略。不过是走一个过场而已。当真在面子上都要架空世铎的话。恐怕这新军也就办不下去了。

    一边是世铎以军机领班大臣和礼亲王的名义镇住局面。裁撤丰台大营。另一边。是紧锣密鼓的着手编练新军的前期准备工作。春节还未过完。朝廷上下已经是一番忙碌的景象。

    元霄节前后三天。宫中沿袭汉俗过灯节。所谓“不夜城。灯月交。奉宸欢。暮暮朝朝”。宫中洋溢着一片喜庆的气氛。

    为了抚平因为丰台大营哗变这件事情。慈禧被迫退让后失落的心情。光绪又特意下旨。扩大元宵灯会的规模。在京城内各处张灯结彩。取普天同庆之意。以示太后恩泽普降四方。

    仅此一项。便不知道有多少银子又扔了出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朝局需要平衡。人的心态也同样需要平衡。女人通常都是容易记仇的。真要是让慈禧闷闷不乐呆在宫里面。不定哪天又琢磨出什么事情出来。

    为了编练新军。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时间。已经没有给光绪犯错的机会了。

    新春一过。京城内刚刚恢复平静的状态。从上海那边便传来江南商贾士绅要求朝廷允许开办银行的风声。经由洋人的报纸。再在京报上一登。顿时舆论四起。

    “西人聚举国之财为通商惠工之本。综其枢纽。皆在银行……”

    “夫洋务之兴莫要于商务。商务之本莫切于银行……”

    “银行成立之日。此后自王畿以及各通商码头。泉府机括。血脉贯通。或不至尽为洋商所把持……气脉流通。商民交便。利在无形。余的愈厚。归公愈多。利在有形……”

    诸如此类的言论开始渐渐在京城中传开。较之从前提到与洋人合办银行。便是朝野内外一片谴责之声。这一次因为没有洋人的参与。而是提出官商合办的形式。获利的是朝廷和民间。朝野上下反对之声锐减。清议涌动中也不乏支持赞同的声音。

    所以如此。也是因为光绪特意措辞严厉的告诫了翁同。让他给志锐等帝党一系的御史清流们打招呼。不要求他们刻意赞同。但是不的参与其中。破坏大局。

    翁同此时已经从朝局的走向中。多少把握了光绪的心思。皇上此举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编练新军。他兼着户部尚书。深知皇上为军饷之事头痛不已。办理银行。多少就是为了解决当下编练新军的军费。而再往深里想一层。编练新军。主要是皇上的亲信陈卓在办理。倘若皇上掌握了兵权。收权于帝。帝党一系的局面将从此豁然开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