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剪掉尾巴-《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当然是去皇上那里啊。此事从头到尾都牵连着刺杀皇上的事情,太后没有明确表态,其实也是担心皇上那里反对,疑心太后包庇载漪。王爷想想,真要是太后点了头,皇上那里却又不同意,这件事情就真正乱得不可开交了。到时候让朝臣们看见太后和皇上的意见不一致,不定又要生出多少是非出来。”

    奕劻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忽然一拍桌子站了起来,愁眉一松哈哈笑道,“子安果然是胸有大才啊,怪不得礼亲王那么器重于你,一语惊醒梦中人,一语惊醒梦中人啊……”

    说着,奕劻便去披衣戴帽,“我马上就进宫去见皇上,只要皇上点了头,这件差事就算办下来了,我也可以睡个安生觉了。”

    走了几步,又似乎觉得有些不对,回过头又问道,“子安,你说要是皇上不同意怎么办啊?”

    吴绍基走上前去,接过奕劻手上的外套给他披上说道,“王爷尽管放宽心去吧,我料定皇上必定会同意的。皇上不满的是载漪私畜死士,不过倘若皇上问起遇刺的事情,王爷还是要有个说法才是。”

    “这个我省得,就按照我们商议好的说法回禀皇上,刑部已经出文,缉拿刺杀皇上的真凶。一旦有了线索,必定严查到底。”奕劻点了点头,又拍着吴绍基的肩膀说道,“这些日子辛苦子安了,今日要是有了确实的消息,子安等着我回来,我们好好喝上几盅,,也该透透气了。”

    “王爷好走,子安在这里等王爷的好消息。”吴绍基躬身说道。

    看着奕劻的身影消失在门外,吴绍基神情一肃,对着门外的的书办说道,“来人,把去年那个死囚关海山的卷宗给我拿过来,我还要再看看。另外,让刑部大牢管事的人到我这里来一趟,我有事问他。”

    喳,门外守候的书办答应了一声,便疾步而去。

    ……

    晚间在乐寿堂那边陪慈禧用过晚膳,又说了会儿入冬以来朝廷的各种细务后,光绪便告退,回到了玉澜堂的东暖阁内。

    今日下午,奕劻已经进宫来禀报了查处载漪这件事情的结果,光绪也没有多说什么,问了问情况后,便让奕劻上折子把这件事情了结。

    看来当初让杜怀川弄一支飞镖放到载漪园子里去,确实是多此一举。没想到会把局面搞得如此糟糕和复杂。了结此案,其实就像是兵法上说的那样,退避三舍,示弱于敌,看看慈禧下一步会有什么样的态度。

    今日陪慈禧吃饭聊天的时候,看慈禧和往常也并没有多少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个细节却让光绪心生疑虑。这些日子搅动朝局的丰台大营的事情,慈禧闭口不提,丰台大营卫护京师安危,这么大一个事情,慈禧居然问都不问,太不合乎常规了,光绪不免在心中划上了一个大大的有些惊心的问号。

    嘱咐杜怀川着手丰台大营的事情,是光绪从新建陆军学校开始,便暗中谋划的一步棋。和新建陆军学校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没有一支新式的军队,单单依靠李鸿章的北洋和各地绿营、练军,就算光绪把慈禧废掉了,恐怕甲午也难逃历史中的厄运。更何况,枪杆子里出政权,光绪手中没有嫡系的军队,想要和慈禧扳手腕,只能是死路一条。

    但是筹建新军,没有一个恰当的理由,又在京师重地,恐怕慈禧再能容忍,也是不会答应的。所以光绪琢磨了很久,打算拿糜烂不堪的丰台大营开刀,中间留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在等陆军学校毕业的学员。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最大的因素。就像黄埔军校那样,用速成培养一批忠实于自己的军队骨干,把他们放到编练的新军中去,也惟有这样,才能够把这支军队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里。

    然而孙毓汶忽然让兵部官员空降丰台大营,继而提出整顿丰台大营,彻底打乱了光绪原本的计划。孙毓汶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这样做又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光绪一直都很茫然,也更加警惕。

    正伏案沉思着,小德子悄悄的走了进来,见左右无人,装作帮光绪研磨的样子,低声说道,“启禀皇上,奴才有一事禀告。”

    “外间有没有人啊?”光绪抬起头,目光不经意的扫了一眼暖阁外面。

    “奴才都打发他们去办事了,此刻只有奴才一人侍候皇上。”小德子恭谨的一哈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