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骤逢大变-《一个人的甲午》


    第(3/3)页

    光绪不觉好奇的停下了脚步,走到那个年轻人身边问道,“小伙子,他是生病了,还是出什么事情了?”

    年轻人转过头,看了看光绪,有些忿忿不平的说道,“张老伯欠了西城王三他们一笔高利贷,无力还债,他们就非逼着张老伯用女儿小丫抵债,张老伯宁死都不答应,刚刚他们就痛打了他一顿。可惜我来晚了一步,否则非给他们一点教训。”

    光绪仔细的打量了一下这个年轻人,虽说衣衫褴褛,眉眼却是分外的清朗,尤其是那双黑漆漆的眸子,炯炯有神,光绪不由得心中生出了几分好感。淡淡的说道,“自古欠债还钱,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还不了钱,别人自然是要生出是非出来的啊。就算是打官司,他也是非输不可的。”

    听了光绪的这一番话,那个年轻人不觉有些气愤的说道,“欠债还钱原本也应该,可那些人分明是早就在打小丫的主意,想着把她卖到青楼里面去,那债是硬生生逼着他们一家人借的。”

    以前看小说倒是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不过这种事情,光绪也不想去当什么青天大老爷,没得失了自己的身份。沉吟了片刻,他徐徐问道,“他欠了那些人多少钱啊?”

    “原本借了2两银子,现在才一个月不到,就逼着他还20两银子。”年轻人的脸色显得异常的阴郁。说到银子,他也不免透出些英雄气短。

    光绪回身对景铭说道,“拿20两银子给他们。”

    景铭立即从怀中掏出几张银票,挑了一张20两的银票,递给了那个年轻人。

    光绪的这一举动,倒是着实让那个年轻人大吃一惊。捧着那张银票,竟然是半天说不出话来。愣了半响后,他忽然跪在地上,重重的给光绪磕了三个响头说道,“滴水之恩,刑天必将涌泉相报。”

    刑天,光绪念着这个名字,忽然想起那句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倒也看不出这个衣着破烂的年轻人,居然会有这样一个有气势的名字。本来打算离开的他,一时也有些好奇的停下脚步,和这个年轻人随意的聊了起来。

    “刑天,这个名字倒还颇有些意思,听你的口音不像是京城人氏,是进京赶考的学子还是来找亲戚的啊?”

    “名字是父亲取的,他以前跟着曾九爷的湘军剿灭洪杨之乱,湘军解散后,便回了湖南老家。前几年,他和母亲先后故去,我们家又没有什么亲戚,我就拿着父亲临死前写的一封信,到京城来投靠他当年的好友。只是世态炎凉,人家现在官做大了,打发了我几两银子便了事。我举目无亲,盘缠用完后晕倒在街头,是张老伯一家救了我,还收留了我。”虽然谈到有些心酸的往事,这个年轻人神态间却毫无窘迫之感,反而隐隐有一种傲然的神色。

    “还请恩公留下姓名,异日刑天必当厚报。”说着,刑天躬身又是一礼。

    “不必了,”光绪伸手扶住他的手臂说道,“些许银两,不过是举手之劳,谈不上什么报答不报答,真要说报答,你倒是应该好好报答一下他们一家人啊。”

    正说着话,忽然听到身后的景铭大喊一声,“有刺客!”电光火闪间,一支飞镖从黑暗中向着光绪飞了过来。

    这一刻,这个年轻人刚好抬头直起身子,他的身材较光绪高大,和光绪又离得很近,竟是阴差阳错的挡在了光绪身前,而那支飞镖,猛地一下子扎在了他的后背上。

    说时迟,那时快,景铭已经一个飞身挡在了光绪前面,将光绪避让到屋檐下的一个死角,目光飞速的向四周张望。

    黑暗中一片寂静,只见一个黑影在屋顶上闪过,便全然没有一点声响了。

    景铭担忧着光绪的安危,不敢放胆去追,横身挡在光绪前面问道,“皇上可曾受伤?”

    骤逢大变,光绪心中也是一片慌乱,片刻后方才安定下来,压着嗓音说道,“朕无事,你不必担心。”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