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心中之贼-《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这次开办京师大学堂遇到了很多阻力和质疑,大家也都清楚,这其中还死了人。死的这个人叫王长益,朕一直在想,他为什么会死呢?又是谁把他逼死的呢?朕想到了几百年前,也有一个姓王的人,叫王阳明,这个人大家都是知道的,他曾经说过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以朕以为,王长益之死,就是死于心中之贼!而这个贼,不仅在他心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心中,要论清世间的大道,首先就要破除这心中之贼。”

    坐在下面的学子们隐隐的发出一些窃窃私语的声音,光绪淡淡一笑,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然而这个心中之贼究竟是什么呢?在朕看来,这第一个贼就是伪善!平常大家学习程朱理学,学到的无非是,存天理,灭人欲。可是翻翻我们的历史,历朝历代,靠圣人之学,仁义道德当真就能够治国平天下了?满口仁义道德是无法挽救一个国家的危亡的,你们想想,你们所学的四书五经、你们苦苦研习的八股文,能够抵抗洋人的坚船利炮吗?能够改变贪腐横行,土地兼并,流民千里,国家积弊丛生的局面吗?重名节而轻实务,这里面隐藏着的其实就是虚伪和虚弱。再说说你们,如果这次朝廷没有下旨,让京师大学堂的学子们毕业后,能够享有科举及第的待遇,你们能弃科举而就新学吗?朕不是责怪你们,朕只是希望你们每个人都能明白,道德改变不了一个人的命运,也根本不了一个国家的命运,空谈道德仁义,就是世间最大的伪善。”

    “这第二个贼,就是守旧。说到这一点,朕想把17年前李鸿章写给恭王信里的一段话念给大家: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17年前李鸿章的这些话,至今仍然让朕感慨啊。17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们的士大夫,乃至我们这个国家依然如故。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今日的世势,乃是三千年未有之危局,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只会让我们这个国家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衰弱。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啊。”

    “所以朕今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朕为什么坚持要开办这个京师大学堂,就是希望在座诸君,能够破除我们心中之贼,以国家强盛为己任,不骄狂,不自卑,正视现实,发愤图强。”

    整个礼堂内鸦雀无声,连最初的窃窃私语都没有了,只有一片凝重的让人窒息的沉默。

    光绪缓缓的站起身来,望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心中忽然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疲惫,这间礼堂里面有一千名学子,而礼堂外面,还有三万万人啊!

    …………

    一夜之间,光绪在京师大学堂里的讲话就传遍了北京城,无论是官员士绅,还是学子百姓,都竞相传阅着一份刻印的传单,上面印的就是光绪在京师大学堂里的那一番讲话。

    这个事情倒不是光绪想出来的,他从京师大学堂出来后,便立即赶往工部,今年全国各地仍然河患不断,黄河发大水,淹没了十来个县。怎么治理黄河的泛滥成灾,让光绪颇为头痛。虽然朝廷上面的事情还是慈禧做主,光绪一般不会插手,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总还是要过问一下的。

    把光绪的话刻印出来,是杜怀川的主意。似乎是受了光绪前些天让他刻印传单的启发,杜怀川这次立即让人把光绪的讲话刻印出来,然后到处散发。他是明白光绪的心意的,也知道光绪开办京师大学堂的真实想法,他这样做,也是希望能够尽量利用这样一个机会,扩大京师大学堂的影响,触动一下士子们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入夜,颐和园乐寿堂内,徐桐颤颤巍巍的坐在凳子上,一脸愁容的望着正在看着那份传单的慈禧。

    今天徐桐已经在乐寿堂外跪了一下午了,慈禧一直没有见他,让人传话给他,让他回家呆着。可是大约是光绪在京师大学堂的一番话,特别是对程朱理学的否定彻底激怒了徐桐,他今日也是豁出去的架势,硬是在乐寿堂外跪了一下午。

    慈禧今天原本是真不想见徐桐的,她知道徐桐为什么来,这样的时候,她是轻易不会表示自己的态度的。她需要再等等,再看看,才好明白皇上究竟是想怎么样。可是考虑到徐桐年纪大了,又死活跪在门外不走,摆出一副死谏的样子,真要是他一口气喘不过来,又是生出些事端出来。

    暮色渐深的时候,慈禧听李莲英说徐桐还在外面跪着,心中又是恼怒又是无奈,只好让李莲英把徐桐叫了进来。

    “皇上的话,似乎也没有什么大错啊?”慈禧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和传单,看了一眼坐在凳子上的徐桐说道。

    “太后,皇上的话是离经叛道啊!读书人不修心明性,不恪守仁义道德,长此以往,才会真正国将不国啊!”徐桐一着急,噗通一声跪在地上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