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永不相负-《一个人的甲午》


    第(2/3)页

    “回皇上,臣等到京已经大半个月了,按照总办大人的吩咐,一直在陆军学校负责操练新入学的学员。”段祺瑞等人站的笔直,一脸肃然的说道。

    陈卓站在一旁,指着三人一一为光绪做了介绍。

    接到朝廷的旨意时,段祺瑞刚从克虏伯炮厂学习回来,任职北洋军械局。王士珍从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回到了山海关任炮队教习,冯国璋则在淮军中任职。三人虽然不知道朝廷为何忽然召他们入职新建陆军学校,但是位置低微,更加不敢怠慢,匆忙的收拾了一下,便先后赶赴京城,到新建陆军学校报到。

    此时一见,虽然三人都还有些局促,但是神情顾盼间,隐隐的便有一股英武沉郁之气,难怪在中国近代史上,这三人能够搅起那么多的风云变幻。在北洋培养的军事人才中,这三人确实算是拔尖的了。尤其是站在中间的段祺瑞,纹丝不动的挺着身板,沉稳,内敛,颇有大将风度。

    光绪满意的点了点头,忽然又问道,“知道朕为何特旨调你们进京,协办陆军学校的事务吗?”

    三人微微一愣,思忖片刻,段祺瑞跨前一步,高声说道,“皇上特旨拔擢,是想让臣等三人协助总办大人,为大清建立一所真正的陆军学校,培养出优秀的陆军学员献犬马之劳,臣等必定尽心竭力,不辜负皇上的厚望。”

    光绪只是一笑,仰头望着操场上正在整队的学员说道,“这只是其中的一层意思。你们三人都是北洋武备学堂培养的人才,朕不想看你们闲着,也不忍心把你们这样的人才空耗废置。朕召你们进京,不只是协助你们的总办大人建设陆军学校,更重要的是,朕要你们利用这段时间,收集整理各**队建设的资料,认真的去谋划一番,倘若国家一旦有事,这仗要怎么去打,又如何才能打赢?……”

    停了停,见三人脸上都有些困惑,光绪又说道,“你们都是学军事的,想必也应该明白,在近代战争中,洋人已经越来越重视炮兵的作用,尤其步兵和炮兵的协作成为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年法兰西的皇帝拿破仑是如何横扫欧洲的?他这个皇帝就是学炮兵出身的。可反观我们自己的军队,火炮缺少,还被零星分散在军队中,根本无法发挥火炮的威力。火炮的设置也很有问题,一旦战斗打响,很容易被对方的炮火摧毁……这些只是朕随意举出的一部分,你们三人都是炮兵和步兵科毕业,在炮兵配置、步炮协助上要下大功夫,不仅要把洋人先进的东西学到手,还要融会贯通,这才是朕对你们的厚望。”

    平常这三人连总督巡抚一级的官员,轻易都见不到。这次皇上特旨召进京城,今日又专门把他们召到身前,一番言辞恳切的话语,与其说是教诲,更加是勉励和希望。这样的荣宠,三人顿时兴奋得满脸通红,一提衣襟单膝跪地说道,“臣等谨记皇上教诲,肝脑涂地,以报皇上重托。”

    “不是朕,是这个国家对你们,和你们身后那些学员们的重托。”光绪沉默的看了三人一眼,淡淡说道。

    “有什么想法,可以写成条陈,让你们总办大人呈递给朕。生活上有什么难处,就去找杜怀川杜大人,他管着钱,是你们的财神爷啊。”说罢,便带着陈卓等人转身离去。留下三人怔怔的跪在地上,又是喜悦又是茫然。

    在陆军学校里转了一大圈后,光绪心里是真正放下心来。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比他预想的要快要好,布局合理,显然是下了一番大功夫的。

    望着身边已经累的瘦了一圈,走路都有些轻飘飘的三人,光绪心里也是一阵感动,“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开了头,不管多难都要走下去。你们这些日子也累的够呛,朕心里明白,今日晚间,就在杜怀川家里,朕为你们庆功,也有些个事情要向你们交代。此刻,你们不必跟着朕,各忙自己的事情去吧,陈卓,你赔朕随意走走。”

    吴绍基和杜怀川躬身领命而去,剩下陈卓陪着光绪慢慢的向刚才在演练的学员队伍走去。

    刚刚在旁边听到皇上的一番话,吴绍基、杜怀川等人倒不觉得什么,陈卓心里却是又惊又喜。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向说自己不懂军事的皇上,居然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见识不凡的话。寥寥数语,便是他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里学到的精髓,也是当年士官学校的德国教官告诉他们的未来军队作战的模式。这样的见识,让陈卓站在旁边,张着嘴几乎说不出话来。

    惊诧之外,心中便是一种掩饰不住的喜悦。如此英明睿智的皇上,更难得的是皇上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竟然是不谋而合,自己心中原有的几许担忧和顾忌,都荡然无存,眉眼间全是笑意,连步子都轻快了许多。

    光绪走了几步,见陈卓如此的神情,不觉一笑,“刚才朕的一番话,你都听到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