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伏特加的味道-《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3/3)页

    哈豪森哭笑不得的再次喝下一杯,然后道:“陛下可否告诉在下,如果我国愿意帮忙,陛下准备扩军多少?”

    袁世凯眼睛的都不眨的道:“如果有贵国的帮助。中国扩充五十万军队不是问题!”

    “五、五十万……”听到袁世凯的话,哈豪森差点坐地下。

    看到哈豪森的表情,袁世凯笑道:“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国有50万的合格兵源吗?我可以保证。如果贵国能够全力支持中国,我在1年内将中*队数量增加至130,并与贵国并肩作战!”

    虽然1895年之后中国的军队规模就.:<准军事人员的规模却空前的庞大,达到上百万人,而战争动员能力直指1000万人大关。为了实现藏兵于民的目地,帝国统帅部和国防部制定三条政策。

    第一,建立各地军管会,同时完善军训制度。这些年常备军的人员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然而退伍的官兵基本都有了妥善地安置——进入各地军管会任职,或到空白地区组建军管会。随着各地、各级军管会的建立,各种军训制度和各种民间准武装组织制度也相继完善起来。至1913年,中国接受过军训的民兵、学生备的民兵、工厂护卫队、青年军、学生军、童子军超过100。退役军人平时组织军事训练和对农民、工人进行扫盲,战时就可以变成军官,他们训练的那些“准武装人员”也立刻可以按照班、排、连的建制进行集结,迅速组建成部队。另一方面,由于各地军管会都是就地组织军训,战时他们也是在当地征召士兵入伍,新建部队当然就是当地“子弟兵”,这对军管会征粮、募集资金大有好处。

    第二,鼓励军工企业向军地两用机构转型。随着经济建设成为时代主旋律,汽车厂、飞机厂、造船厂等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也融入这个主旋律中,成为军民两用单位,而且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展日益壮大。由于这些军工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产生大量利润,只要不是机密和尖端的单位,国防部就大力支持它们转为军地两用型单位。在这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这样的企业和机构工作,成为“军地两用人员”。由于这种单位保持了良好的“军训制度”,甚至有些机构里的人就是穿着军装的军人,所以他们经过简单训练也能立刻变成军人。至1913年,军队附属单位、机构、企业的50

    第三,新设专业的军地两用单位。由于袁世凯的原因,中国一直有着大量超越时代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随着部队规模的扩大,军用秘密铁路、军用机场、秘密潜艇基地、秘密科研机构等等设施不断增加。建设这些工程不可能包给民间工程队,于是统帅部组建了大量的铁路工程部队和基础建设部队。这些人员和平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为军队建设各种工程,也可以承接一些民用项目赚钱。到了战时,这些军地两用的部队就可以为军队提供更为专业的建设服务,也可以转化成拿枪的士兵。试想一下,军队在前方攻城略地,而这些部队则不断的把铁路、机场、公路修到每一个占领地,这无疑大大增强部队后勤补给的效率。

    虽然20多年来中国扩军很慢,不过军管会等制度已经成效仿的预备役方案。此时听到袁世凯的保证,哈豪森心道:我不是担心中国没这个能力,而是担心德国没这个能力。德国这些年为了扩充国内的五十万军队,已经把税率提高了十几个百分点,导致国内各个行业怨声载道。加上现在各国都在疯狂的扩军,战略物资和军火的价格已经飙升至极致,如果德国真的在这个时候帮助中国扩军50万,就.世的皇冠当了也不够。

    沉默片刻,哈豪森道:“这……贵国打算要我国帮助多少?”

    袁世凯笑道:“哈豪森先生,看来您是有点喝多了……方才我不是说了吗?我国只有扩军5的能力,其他部分都要仰仗贵国的帮助了……”

    这简直是敲诈!哈豪森在心里骂了一句,然后带着一丝尴尬的笑道:“呵呵……这事关重大,我还要向国内通报……”

    袁世凯点头道:“恩,请哈豪森先生转告贵国陛下,如果中国有了‘充裕’的军事力量,一定会在亚洲鼎力相助……”

    哈豪森赶紧起身,带着一种饱受折磨的心情道:“那在下告辞了……”

    看着哈豪森离去,一直在亭外站岗兼“旁听”的蔡锷拱手道:“陛下,难道您真要帮助德国人?”

    袁世凯笑道:“你们认为德国人有能力帮助中国人扩军50?”

    蔡锷道:“依臣之见,德国人不仅没有这个能力,现在连他国内的军队都照顾不过来……”

    蒋百里道:“依臣之见,别说他们没有,就是有德国人也不会帮助中国的……”

    袁世凯笑道:“这不就得了?用不了多久,你们就会看到一场好戏……”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