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另一场战争-《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1/3)页

    看更多诱惑小说请关注微信  npxswz        各种乡村  都市  诱惑          .这段时间在整理后面需要的资料,因此耽误了昨天更见谅。各国经济实力设定已经上传至作品相关,军事实力设定也整理得差不多了。后面很多地方会用到这些东西,所以没法不写。

    普法战争之后,欧洲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变化,就开始酝酿着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性战争。特别进入1900年,大国之间的矛越来越激烈,也越来越公开化。各国一边疯狂的扩军备战,一边又有所顾忌的保持着对战争的谨慎。在这种心态下,1899和1907年两次国际和平会议在荷兰海牙召开。

    第一次和平会议中,与会各国代表清谈空论,假惺惺地大谈裁军,但却没有就裁军问题作出任何实质性决议,仅仅在一个公约中表示“希望限制陆海军军力及军事预算”。而这次和平会议最大的成就是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陆战法规、禁止从汽球上投掷炸弹和爆炸物三项“宣言”。到了1907年的第二次海牙会议,与会各国干脆连虚伪的具都懒得戴上,直接把限制军备的问题丢到一边,专门讨论战争的种种法规,最后通过的陆战和海战的法规达十项之多。与其说这是一届“和平会议”,不如说是战争的预备会,是制定战争底限规则的一次讨论……

    1913年,巴尔干半岛隆隆的炮声.<的气泡已经到了破裂的零界点,大规模战争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爆。就在野心家们摩拳擦掌地时候,另一场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的同一年,世界工业再次跳跃式展,全球工业总产值达到710美元。外贸总额达到80美元。对于蛋糕增大的本身,各国自然都喜笑颜开的接受,而在蛋糕分割的关键问题上却让所有人跌破了眼镜。

    工业方面前两位的顺序没有变:第一位美国的工业总产值为元,占据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0%;其后是德国,工业总产值占全球的17%。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地是,中国今年的工业总产值竟然达到亿,占全球总额15%,超过英国,中国。

    美国的高速展,使之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中国的强势崛起,使之成为30年来第三个超过英国的新兴大国。在中美两国上演经济奇迹的同时,传统强国却江河日下。在欧洲,动荡的局势与军备竞赛引的税赋升高。导致资本和人口地输出加快;在殖民地,投资饱和引开潜力下降。列强争霸增加了归属权的不确定性,自治运动使得地区安全越来越没有保障,这些因素让殖民地投资热情大减;在传统行业上,百年地展形成产业规模的饱和,加上工业技术的展,使得这些产业的产量大大提高,利润也随之下降。拿钢铁举例,随着提炼技术不断进步,钢的价格从1873年的每吨130美元降到1913的17美元。利润、回报率大跌,让死守着传统行业的老牌强国投资减少、展速度放缓。甚至依靠出口维持的英国钢铁行业产量从十年前的1200吨缩水至900万吨。

    在这种趋势下,产业结构落后、原料依赖殖民地进口、工业品需要殖民地帮助消化地英、法两国当其冲的受到影响。尽管德国是依靠产业结构上的优势赶超英、法,然而德国人却有一个无法避免的尴尬——资源短缺。在普法战争之前,德国每年要拿出工业利润地大部分向英、法两国购买煤铁等原料。虽然通过普法战争抢夺了欧洲著名的煤铁产地。不过石油依然是德国人的心病。至1913年,世界石油产量达到万吨,而德国地石油产量仅仅为12万吨。这使得德国空有先进的动力技术。却无法大规模的运用,就连新造的“拿骚级”无畏舰也不得不放弃油煤混合动力的设计,而单一的使用燃煤做燃料。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依靠稳定的国内政局、丰富的本土资源,吸引了大量欧洲的剩余资本,同时依托先进的产业结构、良好的政策开始的强势崛起。这种经济的大迁徙无疑预示了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世界经济中心正在逐渐离开欧洲。

    对于依靠外资展的中美两国而言,欧洲资本的大量输出无疑是一个喜讯。同时,这种国际资本的扩大,也让两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竞争。往更深一层看,欧洲资本的输出导致了世界经济中心的迁徙,因此这场竞争的胜负也将直接决定未来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归属。

    对比中美两国经济展的条件不难看出,这是一场难分高下的竞争:两国都同样拥有丰富的本土资源,而中国的优势在于劳动力低廉、内需庞大、产业结构新、政策优惠,美国胜在起步早、基础工业达、地理位置优越。更重要的是,美国是欧洲移民主导的白人国家,欧洲人更容易产生文化和人种的认同感。在1901年的经济危机开始后,中国其新兴国家投资回报率高的优势超过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入国,而后大量新兴产业更是加快了资本的输入速度。然而随着世界局势的紧张,中国也不可避免

    影响。

    虽然现在局势紧张,但是还没有人意识到战争离自己这么近,更没有人意识道到即将爆的战争会席卷全球,当然有一个人除外——中国洪宪皇帝。袁世凯不仅知道一战即将爆。同时他还知道:有的国家因为这场战争走向毁灭,也有地国家因此飞黄腾达。何去何从似乎是一道很简单的选择题,不过中国想要完全独善其身的闷头财似乎不太可能。

    先,自中华帝国建国起,德国就以中国的“老大哥”自居,并且第一个承认中华帝国的国际地位,第一个向中国贷款,第一个提供技术援助,甚至还在国际事务中为中国出头、一起瓜分海外殖民地,这些事情也让全世界一直把中国和德国看成关系亲密的“盟友”。一旦德国陷入战争泥沼。中国难免会受到“连累”。其次,中国缺乏美国那样能够坐山观虎斗的地理位置。中国北部是俄罗斯,西南部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这样的地理位置不要说参战,中国就是稍有动作都会牵动欧洲地局势。第三,通过十几年的展,中国已经不再是国际事务中可以忽视的弱国,而是一个能够影响世界局势的超级大国。

    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使得中国一下子成为各国努力争取的对象。德国自然希望利用其与中国的关系,在亚洲布置一个牵制俄、英两国的棋子;而英、俄为了自己的安全。自然也希望中国最起码保持“友好”。特别是嗅到巴尔干半岛出的危险信号后,各国派代表交涉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开出地条件也越来越丰厚。在这种情况下,外界普遍有种担忧,认为中国不久就会加入两大军事集团中,也成为世界不安全地区之一。种种猜测的存在,使得中国资本输入量十年来第一次出现放缓迹象,不少本来准备投资中国地资本都开始向美国转移,因为人们认为欧洲的战火不可能烧到美洲大陆……

    为了平复国内外各种猜测,中华帝国外交部于191310召开记招待会,并宣布了袁世凯御笔书写的《不结盟宣言》。在这份宣言中,袁世凯承诺中国十年内不会参加和组织任何军事同盟。同时绝不主动进攻同盟国或协约国内的任何国家。但在最后袁世凯又表示:如果哪个国家敢侵犯中国的利益,中国也不放弃与这个国家对立势力结盟和向其进行武力进攻的权力。对于那些政客而言,“侵犯利益”这个词形同放屁,如果真要开战。找个借口还不容易?于是这宣言的弦外之音就是: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中国也可以找个理由与各国结盟。这份宣言布后,虽然中国的局势稳定下来。不过各国派人交涉的平率更高,中国顿时成为改变同盟国和协约国力量对比最大地变数……

    1913年底,中国科工部医药研究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