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 李香君与杨子正更配?-《明末:从游秦淮河开始》


    第(1/3)页

    幸好,大家也比较好学,跟着杨子正学了许久的简谱识谱与创作方法,也学会了横版的书写方法,更是学会了阿拉伯数字的不同应用。

    其实阿拉伯数字早就在中国有应用了,13世纪就已传入中国,由于中国古代的‘算筹’方法已经成为了人民的习惯,所以就没有推广开来。

    至于横版书写方式,杨子正解释是因为,横向连续数字表达时竖版不容易串连与对齐,所以横版更能直观的体现乐谱与文字的对应。

    为了验证杨子正的方法,大家用这简谱的方式去举一反三的把许多旧的曲子都重新谱了一遍简谱,这才明白了简谱的用法。

    “子正,你是怎么想到创造一种这样的记谱方式的呢?”方以智现在对杨子正所有的学问都非常的感兴趣。

    杨子正笑笑,其实这简谱现在他拿出来还真敢说是他发明创造的,因为卢梭将数字简谱再加改进,大力倡导,并编入他的《音乐辞典》之中的时候是在18世纪了。

    现在西方也有用数字记谱的方法,但还没完善起来。

    “吾曾去过西域,亦曾到过安南,甚至坐船去过吕宋,了解过红毛夷与大食人的唱曲方法,所以借鉴了他们的优秀的地方,再加以修改就成了现在这样了。”

    杨子正拿出简谱不是因为瞧不起中国传统的五声调,非得要搞个七声调。其实中国的五声调也是非常好的,但是七声调的音域更广,音色更多,中国早就有了七声调,只是不常用而已。

    五声调是宫商角徵羽,而七声调就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加了4(发)与7(西)两个半音调。

    这种东西对于现场的男男女女来说都不难,不说都是大明音律大师吧,也是对音律十分精通的了。

    对于音律这东西,那有的谈的就多了,于是大家从古时陶埙、骨笛到乐府音律再到元曲的变化,那个个都是饱读之士,在这一方面杨子正还真说不过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

    第一部采集民歌的经书就是《诗经》,什么大雅、小雅、颂。

    包括乐器金、足、丝、竹、匏、土、革、木、编钟等乐器……

    杨子正虽然来自21世纪,但是他读的古书不一定在比在座的人多,这话题聊得杨子正都有点插不上嘴了。

    唉,不能小瞧了古人啊,中华文明五千年可不是后世的几句先进思想所能打倒的。
    第(1/3)页